提起革命烈士诗抄中“带镣长街行”的诗句,人们就会想起刘伯坚。这位曾留学法国、苏联的四川才子,在争取改造西北军的工作中有过突出的功绩。他临刑前的正气凛然,更被周恩来等许多同志称颂,并且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光辉楷模。
■“川北才子”拒绝当县长,宁愿出国 当穷学生;后来在留苏时担任了三年“党内驻苏大使”
■被冯玉祥特邀入西北军主管政工,后从事我军政治工作直至牺牲
刘伯坚,原名永福,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他聪明好学,靠家中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的前身)。刘伯坚从小目睹民众苦难,又在校内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以才华出众闻名于川北高原,府尹一度要他当秘书,并愿任命他为县长。刘伯坚却不愿就这个“肥缺”,毅然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于1920年赴欧,先到比利时,后到巴黎,一边做工一边学习。
当时,西欧正经受十月革命的冲击。刘伯坚在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并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们称作“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
1926年春,冯玉祥因自己率领的西北军失败,到苏联“考察”并求援,刘伯坚参加接待。冯玉祥表示要学习苏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并邀请刘伯坚回国任国民联军的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到西北军后,同上层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统战关系,还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分裂出的部队。1927年4月,他与西安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在西北军中一时传为佳话。
1927年夏,冯玉祥受蒋介石拉拢,与共产党分手,刘伯坚也被“礼送”到武汉。随后,党中央派他再度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1930年,他回到上海,翌年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军委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此时,蒋介石将中原大战中被他打败收编的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调到江西“剿共”,并由中央军在后面督战。这种“一石两鸟”的毒计激起西北军官兵极大愤慨。中央军委马上派刘伯坚主持策反工作,终于使该部1.7万人在宁都暴动,并编为红五军团。刘伯坚随后担任了该军团政治部主任,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江西长征,刘伯坚被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20万国民党军队将留下的3万红军(半数系不能远征的伤病员)压缩到赣南一隅,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在几个月后才接受陈毅的建议,下令分路突围,开展游击战,可惜为时已晚。1935年3月初,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中弹,不幸落入敌手。在被囚的17天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3月21日从容就义。
■刘伯坚在西北军只待了九个月就被“礼送出境”,但共产党由此积累了改造旧军队的重要经验。后来蒋介石恼恨地抱怨吃尽西北军的亏
刘伯坚投身革命所走的道路,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党的第一代先驱者们相似,即由中国走向世界寻求真理,由追求民主主义转入信仰共产主义;他们在欧洲学到了革命理论,又回来拯救苦难的祖国,并不惜为此献身。
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刘伯坚的突出贡献便在于奠定了党在西北军中的影响。这支旧军队在冯玉祥的带领下,有着相对比较朴实的作风,官兵也大都是较少带兵痞恶习的穷苦农家出身,但他们毕竟是从北洋军阀部队中分化出来的。刘伯坚利用西北军中的有利条件,把革命的思想注入官兵中间,同时用自身的模范作用影响他们,因而才有点石成金、枯木逢春的奇效。
刘伯坚在西北军虽然只待了九个月就被“礼送出境”,但共产党由此积累了改造旧军队的重要经验。对西北军来说,共产党的良好影响此后长存了二十多年——在后来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西北军部队连续发起过宁都暴动、察绥抗日同盟军、西安事变,直至淮海战役开始时西北军最后一支余部还在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