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狱中诗三首:
《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 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 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 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 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 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 工农齐解放。
(1935年3月11日由大庚县狱中带脚镣经大街移囚绥署候审室。)
《移狱》
大庾狱中将两日, 移来绥署候审室, 室长八尺宽四尺, 一榻填满剩门隙; 五副脚镣响锒铛, 匍匐膝行上下床,① 狱门咫尺隔万里,② 守者持枪长相望。 狱中静寂日如年, 囚伴等吃饭两餐, 都说欲睡睡不得, 白日睡多夜难眠; 檐角瓦雀鸣啁啾, 镇日啼跃不肯休, 瓦雀生意何盎然,③ 我为中国作楚囚。 夜来五人共小被, 脚镣颠倒声清脆, 饥鼠跳梁声啧啧,④ 门灯如豆生阴翳; 夜雨阵阵过瓦檐, 风送计可到梅关,⑤ 南国春事不须问, 万里芳信无由传。⑥
(1935年3月13日晨)
《狱中月夜》
空负梅关团圆月, 囚门深锁窥不得。 夜半皎皎上东墙, 反影铁窗皆虚白。
(1935年3月19日夜半口占)
〔注释〕
①匍匐:同蒲伏,爬着走,写牢房的局促和狱中生活的困顿。 ②咫尺万里:咫,八寸。咫尺,极言距离近,离开牢门不过咫尺,可是像万里那么远,不能越过,亦指被囚在牢内和外面沸腾的革命斗争隔绝。 ③盎然:饱满。这是指瓦雀的活泼跳跃,生气勃勃。 ④跳梁:跳跃。 ⑤梅关:当指大庾县南的梅岭一带。当时烈士被囚禁在大庾县狱中,他估计风可以把夜雨送到梅关,含有把他们被囚的消息送到革命队伍中去的意思。 ⑥南国春事:指南方的革命势力像春意蓬勃地发展是必然的,不须问得。只是作者被囚,跟外边咫尺万里,无由获得消息罢了。
[刘伯坚简介]
刘伯坚,原名永福,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他聪明好学,靠家中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的前身)。刘伯坚从小目睹民众苦难,又在校内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以才华出众闻名于川北高原,府尹一度要他当秘书,并愿任命他为县长。刘伯坚却不愿就这个“肥缺”,毅然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于1920年赴欧,先到比利时,后到巴黎,一边做工一边学习。
当时,西欧正经受十月革命的冲击。刘伯坚在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并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们称作“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
1926年春,冯玉祥因自己率领的西北军失败,到苏联“考察”并求援,刘伯坚参加接待。冯玉祥表示要学习苏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并邀请刘伯坚回国任国民联军的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到西北军后,同上层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统战关系,还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分裂出的部队。1927年4月,他与西安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在西北军中一时传为佳话。
1927年夏,冯玉祥受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