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侠、何基沣率领下起义。
蒋介石后来恼恨地抱怨说吃尽了西北军的亏,其根源恰恰在于共产党的影响深入这支队伍,而其中凝结着刘伯坚的极大心血。
■西北军官兵反映:“听过刘部长一次演讲,当得了三个月的饷”
1926年9月,在接受了中共中央、共产国际交派的改造西北军的任务后,刘伯坚陪冯玉祥穿过外蒙古荒原,进入绥远(如今在内蒙古西部)。当地虽然有十几万西北军,内部却很混乱。士兵们军衣破烂,面有饥色,对政治概念一片漠然。为了振奋涣散的军心,刘伯坚到各个军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并办各种训练班,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以上。这时,中共中央派遣刘志丹、安子文等二百多名干部到西北军中来,他们都在刘伯坚的统一安排下,分配到各部队,担任政治工作干部。这期间,刘伯坚表现出的豪迈气概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使不少高级军官感到钦佩,杨虎城、吉鸿昌、邓宝珊、赵博生、董振堂等都与他交上了朋友。日后,他们有的成为党的重要统战关系,有的还起义加入了共产党。
刘伯坚身为新建的政治部负责人,职务超过军长,却在一路上同士兵和下级军官一样行军,经常同大家谈心。这些在旧军阀队伍中长期生活的人都说:“‘刘部长’真是没有一点架子,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大官。”刘伯坚的演讲能够道出这些苦难深重的士兵的心里话,因此大家又纷纷反映说:“听过刘部长一次演讲,当得了三个月的饷。”由于西北军官兵都知道他是共产党员,由此感到共产党的作风就是好。
■临刑前一刻,他给妻子留下一信。可惜,挚爱之妻牺牲于闽西游击区,不能看到这些信件。周恩来 对此一直缅怀不忘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在突围时负伤被俘。因国民党政府对他定了5万银元的赏格,并将照片发到各“围剿”部队,他马上被认出。粤军一些军官自称“爱惜人才”,劝他暂时办个脱党手续,便可获得自由。刘伯坚却宣传自己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信仰不可动摇,使这些人带着叹息和钦佩之感而退。刘伯坚的一些亲属得知消息后,想找过去与他有交情的国民党西北系的要人冯玉祥、于右任、邓宝珊等营救,刘伯坚去信坚决反对,说自己与他们感情虽好,却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如果去求他们说情,便是“丧失革命者的人格”。
解放时缴获的国民党档案中有当时的审讯记录,刘伯坚的铿锵壮语跃然纸上。敌军故意问:“你们共产党有办法,为什么弄得现在一败涂地?”刘的回答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革命火种不息,燎原之火必将漫天燃起。”
广东军阀为了炫耀所谓胜利,故意押着负伤带镣的刘伯坚,在大庾县最繁华的青菜街(如今改称建国路)走过示众。刘伯坚气宇轩昂,使路旁的人们敬佩不已。回到牢中,他写下著名的《带镣行》和长诗《移狱》,并写了几封充满感情的家书。临刑前一刻,他还给妻子王叔振留下一信,里面说:“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尽一切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可惜的是,他挚爱的夫人也牺牲于闽西游击区,不能看到这些信件。翌年末西安事变时,王叔振的嫂子凤笙将刘伯坚的儿子刘虎生连同几封遗书交给周恩来。周恩来对此一直缅怀不忘,直至60年代还介绍说:“这些遗作,是我们党在战争年代里流血牺牲的烈士给他的亲人的最完整的遗书。”
正气磅礴 《带镣行》
一九三五年,烈士刘伯坚,
被俘大庾县,过街气轩然。
牢中留此诗,百载正气传: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珊,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北京青年报》 2001年5月23日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