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浩浩荡荡的万吨级船队通过世界上最大的船闸,从容地行走在宽阔平缓的长江三峡库区江面上时,“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几代人的梦想终于成真。从2003年6月1日起,三峡库区正式蓄水,6月16日,双线连续5级船闸的试通航翻开了中国航运史崭新的一页。作为长江三峡工程技术设计审查升船机专家组组长、永久船闸专家组副组长的梁应辰院士面对浩浩江水,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多年的梦想就在这一刻实现。
梁应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水利工程专家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1954年至1958年就读于前苏联敖德萨海运工程学院研究生。 1991 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
1948年9月,梁应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谈起为什么选择水利系,梁应辰不禁回忆起小时候在农村的经历。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工程专家 梁应辰 那个时候啊,我们有个印象,就是因为我们是农村的,农村的话呢,都是靠种地为生啊!老乡也好、家里人也好,都告诉我们种地怎么办,怎么种法。当时有句俗话“粪大水勤”,不用问人,就是老百姓只要有水、有肥料,你种地的话,以后保证有好收成。这当然说的比较简单形象化一些。实际上呢,就是呢那个时候我们主要是农村,主要靠吃饭,首先是吃饭的问题。因此呢,谈到那个时候,慢慢的就长出来个思想,就是搞水利。搞水利,水利呢有好处。
1952年毕业的时候,学校让填志愿表,梁应辰选择了一切服从分配,而且注明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工程专家 梁应辰 填志愿,填志愿吧,允许填三个志愿。最希望的是第一志愿,第一志愿没分配呢,以后第二志愿,然后第三志愿。我们填的是第一志愿叫服从分配,不是叫服从分配,是我们管它叫服从分配,就写服从分配。那么第二呢,还叫服从分配。第三,还叫服从分配。大家有个说法,这个说法可能从现在看不对,这个你要是不写服从分配,那你一定是希望照顾你到哪去,照顾你什么呢?照顾你落后啊。大家一心想扑到这个,赶紧出去吧,出去以后给国家、为人民服务去,干工作去,分到什么地方,最艰苦的地方都去。
1954年梁应辰前往前苏联敖德萨海运工程学院,研究波浪和海港码头结构。1958年11月,即将毕业的梁应辰宣誓“一切听从党召唤”登上了返回祖国的列车,来到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投身到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1961,作为中国的设计代表梁应辰教授来到越南河北省,在府谅商河畔帮助越南建设一座氮肥码头。为搞清一个水文数据,他多次从河北省往返河内市,使越方人员大受感动。1965年援越工作结束时,越南总理府授予梁应辰教授二级红旗劳动奖章。
1971年1月,正在湖北新五七干校下放劳动的梁应辰教授突然接到要他筹建设计组,开赴葛洲坝工地参加工程设计的通知。那时,由于缺乏科学实践,使得工程不得不被迫停工。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工程专家 梁应辰 到了1972年11月的时候,工作搞不下去了,就是张秉学同志领着我们18个人到北京汇报。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三次,最后定下来要主体工程暂停。主体工程暂停,要搞科研、搞设计,搞好设计然后再施工。这样情况下呢,我们就也停了三次。
后来,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70年代初,梁应辰教授率领24名大学生参加葛洲坝建设.那时每人70厘米的板床,在工地上一待就是十年。
10年磨一剑,10年中设计建造的葛洲坝通航设施取得成功,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到1991年,他63岁时,他又被调到三峡办公室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时,他当选为首批院士。身负重任的梁应辰教授,意识到时代的重托,他不敢懈怠,工作起来依然像青年时代一样,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不知老之将至。
三峡水利枢纽通航工程的建成,使得梁应辰教授的事业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再度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面对媒体的称赞和同行的好评,他谦虚地说:三峡工程尚未完工,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西部大开发所涉及到的内河航运建设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去解决。时代给我们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庄严的使命。我还想在有生之年,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争取为祖国的航运事业再多做一些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