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搜索很多网页,点击很多视频,得出我的判断,只是为了印证我的这份“敬畏之心”。 “李双江之子”案件不论最终是怎么的结果,罪有应得,终将过去。每天我们还要面对自己的生活,面对媒体和网络,很长时间以来,媒体上、尤其网络间,谣言满天飞,尤其某些公知大V谙熟此道,我想用这样的一篇文字,也是一种态度,告诉善良的网民——擦亮自己的眼睛,不以讹传讹,不任人摆布,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去做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某类人,网络上呼风唤雨,貌似代表正义公理,其实他们在很多说法、传言上根本不去仔细推敲,只是“为我所用”。 而已…… 下图鲁豫有约节目中,李、梦两人身穿的都是2007版军服

。 你也知道新闻操作的规律,一个新闻事件爆出,媒体、网站会迅速检索或撰写、整合出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相关的专题背景新闻,那一次也不例外,“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爆出当天和第二天,也就是2011年9月8日、9日期间,国内多家网站、论坛多家国内网站(包括新华网),多家论坛都在铺天盖地转发一篇文字,题目为《梦鸽自述流产经历或能解释李双江为何溺爱儿子》。 该文在雅虎论坛文章链接 http:bbs.yahoo.cnread-htm-tid-7610224.html 在加拿大华人网的链接 http:www.sinonet.orgnewsent2011-09-08161294_2.html 这篇文章里,梦鸽自述:“我知道上了年纪的人都爱孩子,我也想给李双江生一个孩子,可是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却夭折了。1995年我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没想到这个时候有了孩子……我和双江都高兴极了。结果没到半个月就开始流血。一检查,大夫说孩子两个月的时候胚胎就死在里头了。我们两人听了,当时就在医院里拥抱着哭了起来……这件事以后,我们的感情更深了。半年以后,我又怀孕了。我已拿了录取通知书。正好研究生可以休学一年,我决定往后续一年再上。这回可把李双江给乐坏了。他最高兴的样子就是在家里乱喊乱叫……” 如果这篇采访确实是梦鸽的自述,那么,梦鸽说得很清楚,其考研同时怀孕、随后流产、然后再怀孕、最终休学……这都是1995年——也就是两人结婚第五个年头里发生的事情,随后在1996年4月生下现在的儿子,没有任何疑问。 有网友会质疑这篇文字的真实性,首先该文章大面积出现的时间不可能有假——即2011年9月8日和9日,也就是“李双江儿子打人事件”爆出之后一两天的事情,正是媒体八仙过海、全力出击报道该事件的当口。 我不认为这篇自述性质的采访报道是“打人事件”之后短短一天左右的时间内通过采访完成的,试想一下,宝贝儿子被抓,全民激愤、焦头烂额之时,那个时候的梦鸽还有心思接受如此巨大的采访?即使有那个心情乃至动机,还能讲出如此恢弘的故事篇章? 所以我判断,这篇文字的来源可能有两个:1,某位编辑通过网络检索出之前的某篇报道而“旧闻新发”(我严重怀疑是类似《知音》这样的情感报刊);2,依据梦鸽在之前某个访谈电视节目中的说辞(十几年以来,梦鸽、李双江夫妇上的访谈节目少说也有十几档,每档节目不聊聊两个人的爱情史,编导都会自杀的),根据视频整理完成的这篇“自述”。 不论是那种渠道,有一点可以肯定:梦鸽的自述是在“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之前,那个时候满脸幸福的她,应该没有任何必要将儿子出生的日期延后5年,当然,如果你认定她预感到儿子五年之内必作奸犯科被抓,未雨绸缪,提前让儿子小几岁,我也没办法。 实事求是地说:我没有检索出这篇自述文章出现在比2011年9月8日更早的日期。三个可能的原因:1,我网络检索的能力比不了方舟子;2,文章标题被改写(突出“流产”“溺爱”等字眼儿),关键词发生变化给检索原文带来困难;3,这只是之前某期电视访谈节目的内容,之前并没有形成文字,而是在“打人事件”爆出之后才整理出来的文字,因而检索结果无法显示出更早的发表时间。 【我的判断】仅仅依据“怀孕休学一年”,不分辨怀孕之后是否流产,也不分辨休学休的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就断定“李双江之子1991年出生还最迟”,是不严谨的,甚至是错误的。我相信“梦鸽自述”中有关怀孕、流产、再怀孕、随后生子的部分是真实表达,并且是在“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之前的真实表达,1995年两次怀孕,最终于1996年生子。 ———————————————————————————— 其实,即便没有任何视频、采访作为佐证,我仅凭一点也可以判断李双江之子绝非1991年出生。即所谓的“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无数媒体报道过:李双江之子4岁(一说5岁)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先看一则旧闻:“身为中国人的一份子2000年10月26日国际著名影星成龙笑意盈盈地从北京奥申委常务副主席刘敬民手中接过了北京奥申委聘请证书。这是第一个受聘的北京申奥形象大使。”相关新闻链接 http:news.china.comzh_cnphotosports1299200010277107.html 随后邓亚萍、刘璇、杨澜、巩俐、桑兰等知名人士也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媒体曾大量报道,李双江之子4岁(或5岁)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准确说应该是“幼儿申奥形象大使”,而入选以及确定为“幼儿申奥形象大使”的时间应该在成龙这样的第一位正式的“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之后,也就是2000年 接下来,有网友还会问:即使不是2006年乃至2007年录制的,难道就不能是2008年录制,然后2011年播出的吗?换言之,如果2008年李双江之子是14岁,那么到今年也应该是“年满18岁的成人”了。
这样的质疑有一定道理,至少知道节目录制和节目播出是两个时间做的两件事。但依我有限的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经验,一周5期、一个月21、22期的节目的《鲁豫有约》,播出压力非常之大,不太可能将一期没有任何导向问题以及制作问题的节目,囤积太长时间才播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