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士,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一份如履薄冰的责任,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辛勤的耕耘,他们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欢迎大家每周二上午10点锁定腾讯科技院士访谈栏目,和我们一起聆听院士们的心路历程。
腾讯科技讯 近期,中科院柯俊院士将做客腾讯,漫谈材料与中华文明。
图为中科院柯俊院士
柯俊院士简历
柯俊,金属学、金属物理及技术学史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基础理论和发展的研究,创始贝茵体相变的切变理论,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开拓冶金材料发展史的新领域,促进定量考古冶金学的发展。他从教45年,创建中国金属物理专业教育,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柯俊1917年6月23日生于长春市,祖籍浙江省黄岩县。其父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法律,深知教育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依靠薪资,省吃俭用,供养七个子女均大学毕业。柯俊在长春初中毕业后,只身到沈阳念高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来到天津,先就读于河北省立第一中学,1932年9月入河北工业学院高中二科,1934年入河北工业学院化工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柯俊辗转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得到著名文学家关文瑛、物理化学教授邬保良等的教益,奠定了他在这一学科的基础。1938年毕业,经姚南枝介绍到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1938年7月~1944年11月,他先后在越南、缅甸、昆明和印度等地工作,深得当时经济部长翁文灏的信任。在昆明期间,他深受著名物理学家叶企荪的影响,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42年11月~1944年11月,柯俊任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和资源委员会玉门油矿驻印度代表,在此期间他曾到塔塔钢铁厂实习,并结识了印度著名物理学家萨哈、拉曼和后来成为印度原子能之父的巴巴。他还深入了解印度次大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接触下层人民并与他们共同生活,培育了他对印度人民和印度文化极为深厚的情感。印度社会贫富悬殊,特别是1942年孟加拉大饥荒的悲惨情景,使他深受震动,迫使他认真思考资本主义社会和殖民地制度的本质,奠定了柯俊人生道路的思想基础。
1944年12月,柯俊获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学术奖金,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剑桥大学晶体学系学习,并先后担任英国焊接研究院研究员、钢铁研究协会研究助理。1948年12月柯俊获英国伯明翰大学自然哲学博士学位,他是著名金属学家汉森(D.Hans0n)的最后一名研究生,柯俊与汉森及其全家结下了亲密友谊。他应聘在理论金属学系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参加并负责相变动力学研究组,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使海外的中华儿女欢欣鼓舞,1950年末刘宁一、周培源、涂长望等到英国访问,希望柯俊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筹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此前后,由于柯俊的研究成果举世瞩目,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所长史密斯(C.S.Smith)、德国马普钢铁研究所所长魏弗(F.Wever)和印度国家冶金研究所副所长尼加瓦(Ni-jawar)等先后向他提出邀请,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还毅然拒绝了翁文灏的亲密助手张兹幸他劝阻当时在英、法作客的翁文灏不要回归北京的要求;婉拒了当时在台湾碱业公司任总经理的姚南枝要他去台担任副职的邀请。他在给姚的复信中感谢恩师培育之恩,但又说“结草衔环,容图报于未来”,明确表示了他回北京的决心。他对美国芝加哥大学史密斯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那里1吨钢的作用,远超过在英美的作用,尽管工作条件差,但是物质条件并不是一切。”经过一段时间准备,柯俊于1953年8月携妻挈子绕道印度,经香港返抵广州。
1954年2月根据人事部和教育部的安排,柯俊到北京钢铁学院任教授,1956~1979年任金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