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俊先进事迹
|
|
柯俊,1917年生,英国归侨,浙江黄岩人,1953年回国,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材料物理及技术史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当选)。回国前任英国伯明翰大学终身讲师,1950年应中国科学院之聘参加金属研究所筹备工作。回国后应人事部安排任教钢铁学院,创建我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和金属物理化学专业,成为国家第一批重点学科。由于该专业在培养电子显微镜工作者的功绩,中国电镜学会1989授予第二届桥本初次郎奖。学术上回国前首先阐明合金钢在温度过高受热破坏脆化的现象,对钢在加热后在一定温度内发生晶体结构变化的贝氏体相变的研究,所提出的机制已成为国际上主流派理论。为此1957被授予我国第一届自然科学奖,1984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50年代后,我国受到国际封锁,转向节约战略资源研究,先后发展了无镍铁铬铝电热合金、无镍钻电度表用铁铝碳硬磁合金、无镍高硅无磁致伸缩铁硅合金;铁铬铝的研究奠定了我国生产国际水平电热合金的基础。70年代后,与合作者一起研究了我国富有硼钒在钢中作用的机理,先后获得冶金部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先后担任中国《金属学报》副主编、主编,美国《材料科学工程》杂志、德国《钢研究》杂志国际编委。1974年起,组织领导了我国古代冶金史的系统研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文物的金属学方法;阐明我国春秋战国炼铁及生铁炼钢史,早于欧洲2000年,导致农业革命和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与合作者一起获1987国家教委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2-1990连续两次担任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科技考古学会首届理事长,英国萨瑞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由于对材料科学发展的贡献,中国材料研究协会1996年授予最高荣誉的贡献奖。1992年以来根据我国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方针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学习国情,研究工程教育发展,积极投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工作。1996国家教委成立“高等教育面向对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顾问组”,被聘为副组长。1990年国家教委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9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以“活到老学到老”为座右铭。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柯俊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柯俊先进事迹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已经过了学什么干什么的时候 |
下一篇文章: 院士柯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