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丝厂创建初期,北京钢铁学院电冶金教研室朱觉协助该厂建立了电渣炉冶炼高铝铁铬铝新工艺。柯俊对热加工工艺及寿命研究进行了协助和指导,并在铁铬铝中用稀土氧化物在电渣中进行直接还原方法的生产试验,取得成功。加入稀土元素的这种新方法是柯俊1962年在包头举行的第二次全国稀土会议上提出的。在北京钢丝厂工人、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该厂铁铬铝耐热合金产品在60年代中期已经接近世界水平。
1959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由于镍原料供应中断,含镍永磁合金受到停产威胁,柯俊和董克柱等前往该厂攻关,制成无镍钴的铁铝碳永磁合金,并通过热处理提高了性能,使之能适用于电表原来的设计,安装于电镀表中。他们在1965年提出硬磁化由于弥散硬化的理论,改变了日本学者的马氏体相变理论,并据此制定了高温、控速冷却的新工艺,在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生产中,用基础理论指导,改善了产品合格率,保证合金性能的稳定,受到厂家好评。
研究微量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自1977年开始,柯俊与褚幼义、贺信莱、余宗森等人一起进一步开展研制硼钢,系统研究微量硼在钢中的作用机理,对于硼在钢中非平衡偏聚行为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取得重要结果,此项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地位,获1980年农机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82年冶金部科技成果四等奖,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3~1986年,柯俊、陈梦谪等人结合四川攀枝花矿产资源,开展残留微量钒、钛在钢中的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柯俊是“六五”、“七五”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研究微量的钒、钛对重轨钢、硅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阐明了微量钛在钢中的分布、氧化钛形成机制以及在钢中的作用。同时,还完成了对纳米级析出相的萃取及鉴定方法。 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
金属及合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物质基础,中国古代青铜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生铁及其韧化热处理的发明,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生存和发展起到了根本性作用。为阐明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1974年柯俊领导并组织了北京钢铁学院对中国冶金史的研究。他非常重视与考古文物部门的密切合作,多次亲赴各省、市博物馆及发掘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他组织大家利用现代仪器研究古代冶金遗物及金属文物,进行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系统研究,开辟学科交叉研究的新领域。在他的领导和参加下,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的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突破,是近年来在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中成就最显著的单位。其成果阐明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特别是钢铁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并预见可能存在的空白环节。他指导进行多种模拟实验及研究,澄清了学术界的争论。例如锻铁、铸铁的先后,古代铸铁退火及韧性铸铁的产生,早期冶炼黄铜的可能,铜镍合金的冶炼方法等,都有新的发现。1974年,他受著名考古学家、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的委托,对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铁刃铜钺(铁刃已全部锈蚀),以独特方法进行了科学鉴定,证明铁刃是由陨铁制成,为中国冶金史和考古学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鉴定论文发表(发表时用李众笔名)后,立即受到国内外考古学者及陨铁专家的重视,美国《东方艺术》杂志全文译载了这篇文章。柯俊以笔名李众撰写的另一篇文章《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探讨》发表后,也引起较大反响,其内容为有关专著引用。柯俊等还开拓应用电子探针、光学及电子显微镜,分析判断金属文物、材料冶金的新方法,促进了定量考古冶金学的发展。1986、1990年柯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冶金史”的负责人,研究成果《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发展的历程》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于1982、1984、1989年九次应邀赴香港、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进行中国科技史、冶金史讲学。他和美国冶金史学者史密斯、麦丁(R.Maddin)一起于1981、1986年两次在中国组织“早期冶金”的国际学术会议,受到国际冶金史界的重视和赞赏。1984年柯俊利用赴美学术访问的机会,还进行了早期转炉炼钢史的研究,亲赴现代转炉钢最早的发明人凯利(W.Kelly)试验旧址进行考察。由于他对现代炼钢术工业考古方面的努力,1985年转炉发源地美国爱德维城,授予他钢铁大师(IronMaster)的荣誉称号。1987年应香港东亚科学历史基金会(李约瑟研究所的主要支持者)的邀请,进行第四届基金讲座,他是中国第一位科技史学者应这个基金会邀请进行年度演讲的。由于柯俊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特别是冶金史的贡献,以及他对促进中英学术交流的努力,1988年12月英国萨瑞大学授予他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这是该校在李约瑟之后(1976年),授予的第二位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荣誉博士。1982~1990年,柯俊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二、第三届理事长,1989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学会联合会理事,1990年任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副会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理事长。
忠诚教育事业精心培养人才
柯俊在1953年离英回国之前,他一方面加紧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安排时间考察西欧各国高等学校、国家和工业研究所,了解有关研究项目、仪器设备、人员编制、学科发展的最新成就,并代购书籍,订阅期刊、杂志,为新中国建立金属材料学科、培养人才作了大量准备工作。自1954年2月起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至今,他先后担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1956~1959年兼任北京大学物理系磁学及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叶企荪的副手。40年来为建立和发展中国金属物理专业、培养人才呕心沥血,做出重要贡献。
1.创建和发展金属物理专业。柯俊到北京钢铁学院后即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