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荆轲传是他写的,唯独理解太史公创作时的心境,我们才能弄明白,他究竟想透过「荆轲」这个角色,告诉读者什么?
遍数天下英雄(三)-------论荆轲(中)
太史公到底要歌颂什么呢?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咸阳城里,荆轲左腿已断,身受八处创伤,最后给侍卫们砍为肉泥而死,他与穆斯林的烈士一样,最后没有完成任务,便已战死了,可说壮烈之至。那么,我们是否可说太史公写下荆轲的用意,正是要为后人创造一个「烈士楷模」呢?
不是的。「烈士崇拜」,那是穆斯林特有的文化,并非是中国文化。在我看来,荆轲是中国独特的产物。他有个极特别的地方,让他大大不同于其它国度的英雄。他既非穆斯林烈士,也非基督教骑士、更非日本武士,总之荆轲就是荆轲,他是独一无二的。
要理解这个独特性,我们必须先找到荆轲是为何而死的,方能明白太史公写下他的意义。
荆轲的直接死因,是死于秦始皇的剑下。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似乎是为保卫燕国的存亡而牺牲,然而,他却不是「殉国」而死。因为荆轲根本不是燕国人,史记告诉我们,他是齐国人,年轻时曾在卫国居住过。
一个中国人为美国而死,无论是为了什么理由壮烈牺牲,他的死都不会是「殉国」,因为他是中国人,并非美国人,他不是为自己的同胞而死。这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而是在追求事情的本质,否则便是张冠李戴。荆轲的例子亦然,他既非燕国人,他的死便不能解释为「殉国」,那么,他是为什么牺牲呢?莫非是为「殉道」而死?
对一个穆斯林来说,「殉道」是有严格定义的名词,第一,必须先有信仰,才有「道」可殉。其二,必须先有圣战爆发,方有机会殉道。所以我们若以为荆轲是为「殉道」而死,我们该做的第一件事,必须先找出荆轲信仰的「道」是什么?
太史公这样描写荆轲年轻的事迹:
「荆卿好读书……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之后卫国就被秦国兼并了。在这段记载中,太史公并未告诉我们,荆轲的「术」是什么?故而我们也无从得知,他所信仰的「道」是什么?我们只能隐约勾勒出一幅图画------在荆轲成为流浪者前,他应该是一位知识分子,曾为天下的治乱努力过,当然他也失败了,之后他就去了燕京,喝酒唱歌、无所作为,开始自我放逐的人生,直到下手刺杀秦始皇为止。
从知识分子到流浪汉,从流浪汉到刺客,如果不去分析中间的过程,任谁都会觉得太史公正在描述一位迷失的年轻人,他在喝酒时遇到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燕太子丹),被对方的忧国忧民所感动,于是大胆出击,却不幸遭乱刀砍死。然而这种类似「神风特攻队」的励志故事,真的是太史公写出荆轲的本心吗?
不是的,倘若太史公要把荆轲描绘成政治狂热份子,他大可以写荆轲日常时是怎么样的忧国忧民、痛恨暴政,何须把他写成一个「嘿而逃之」、「游于酒人」的浪子?同样的,他若要歌颂复仇者游戏,他大可以学某部电影的手法,把荆轲的身世大肆渲染,弄成父母同胞都是被秦始皇所杀,搞成孤儿报仇的模样,岂不顺理成章许多?
太史公没有这样做,相反的,在他的笔下,荆轲从来不冲动,而是「深沈好书」。在与剑术高手盖聂的冲突中,他没有选择交战,反而急急逃走,其后又得罪了下棋高手鲁勾践,荆轲也是嘿而逃之。从史记原文里可以发现,荆轲不是愤怒青年,而是一位懂得明哲保身的沈静人物,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破解秦国的保安制度,在千军万马的监视下将秦始皇刺杀。
这是逻辑的问题,只有这般深沈冷静的厉害角色,才有能力刺杀秦始皇,可同样的,既然荆轲冷静睿智、一至如斯,又怎会笨到接下刺秦的任务?要知刺秦是必死的,下手之人等于自杀啊!难道荆轲与秦始皇真有血海深仇不成?
杀人必须有动机。然而我翻遍史记的记载,却找不到荆轲的动机,他没受过秦始皇的迫害,不只是他,他的家人也一样,两人之间就像一张白纸,无爱也无恨。故而荆轲若要杀死秦始皇,必须是为了更高的精神理由,例如「殉国」、「殉道」,甚至是「士为知己者死」。可惜太史公没做解释。我相信他是故意的,因为他把另一个人的动机写得清清楚楚,那个人就是荆轲刺秦的策动人,「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为何想杀秦始皇呢?太史公用了极大的篇幅来铺陈两人的恩怨。首先,燕太子丹与秦始皇幼年时都做过赵国的人质,彼此算是好友,可赢政回国登基后,却翻脸不认人,当燕太子丹到咸阳做人质时,竟然受尽了屈辱,也是为此,才有了「燕秦不两立」的念头。由此可见,燕太子丹想杀秦始皇,绝非临时起意,荆轲刺秦只是他连串复仇计划的最后一环而已。
为了报复秦始皇,燕太子丹做过很多危险的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收留秦国叛将樊于期,当时大臣鞠武为整件事做出了评论:「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简单说,燕太子丹「只顾私怨」、「不顾国事」,已经臻于极点。
行文至此,任何把「刺秦」当成是公义之举的人,恐怕都要觉得失望了,因为燕太子丹不是想象中的忧国忧民之士,在太史公笔下,此人公报私仇,早把杀死秦始皇当成是事业在干,即使危害了国家利益,也是再所不惜。
诚如前文所言,荆轲是个聪明人,岂会不知燕太子丹的那点用心?然而,聪明如他,却又是怎么卷入这场政治风暴之中的?他不是精于明哲保身么?为何还那么容易地答应燕太子丹的请求?
过程并不单纯,在介绍这段秘辛之前,我们要先谈谈一位中间人,荆轲与燕太子丹之所以相识,全是因为这个人-----燕之处士,田光。
田光是何许人也?他是燕国的耆宿,大臣鞠武称此人「智深而勇沈」,为了让燕太子丹痛快报仇,他安排两人见面。只是田光是个老谋深算的人,当他听完燕太子丹的计策后,立时知道计划不可行,便以年老的理由拒绝了。不过他明白自己是过河卒子,只能向前,燕太子丹岂会让他提早退出?因而他又向太子推荐了一个人,这人便是荆轲。
倘若荆轲急于出名、急着结交达官贵人,听说此事,必然兴高采烈,急急往之,不过太史公并没有这样写,反而是花了一番笔墨,解释田光何以能够说服荆轲,逼迫他接下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对傻瓜来说,刺秦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但对脑袋清楚的人来说,刺秦是一条必死之路。荆轲是明哲保身的人,田光想要说服他,必须有天大的口才,不过他并未多费口舌,便让荆轲同意了。因为他自杀了,就在荆轲面前,以死来「壮其志」。
田光之死,是荆轲卷入整起事件的关键原因,那么田光和荆轲到底是什么交情呢?史记称田光与荆轲的关系是「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算是荆轲在燕国的朋友之一,然而两人的交情一定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