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连续剧《荆轲传奇》,使荆轲这位失败的刺客又一次走入人们视野。荆轲刺秦王两千两百多年以来,他常以种种方式引起人们注意。在燕下都遗址所在的河北易县,在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燕国故地,一些与荆轲有关的旅游开发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荆轲的匕首没有刺中秦王,却穿透一轮一轮的岁月,将他一次一次带入现实,成就着一个两千多年依然不老的传奇。
剑煮酒无味 饮一杯为谁
“剑煮酒无味,饮一杯为谁。……这心没有你,活着可笑。这一世英名我不要,只求换来红颜一笑。”
|
荆轲塔 |
网上对《荆轲传奇》褒贬不一,但这首片尾曲却得到了不少网友认可。虽然听起来与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情怀不太同调,但还是挺好听的,与剧情也合拍。据《史记 刺客列传》载,燕太子丹设谋请荆轲刺秦王,由秦降燕的樊于期,为给荆轲创造接近秦王的机会自刎而死。荆轲以献地图和樊于期人头为名见到秦王,但刺杀未成,死于秦宫,留下个“图穷匕见”的成语典故。秦攻燕,燕王杀太子丹谢罪,但燕国仍为秦所灭。其中关于荆轲与女性交往的记载几乎没有,能沾点边的是太子丹为结交荆轲而"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但在电视剧着重渲染的是荆轲和四个女人的情感纠葛。这部电视剧的介绍中说,它不是单纯记录荆轲刺秦的行动,更不是描写嬴政的残暴,它描写的是荆轲如何从一个善良的普通人成为一个刺客并最终走上刺秦道路的故事,着重描写人性弱点和战争中人性的变化,表现人们对战争的痛恨与对和平的向往,刘烨演绎的荆轲也许少些霸气,但表现出一个普通人被迫抛弃自己的生活和理想成为刺客的无奈。
这是2004年对公元前227年的演绎,穿越过这么长的历史隧道,荆轲以什么样的面目重返人间都不奇怪。他身上承载的除了燕太子丹的托付,更多是现代人的理解和想象。荆轲是艺术作品中的常客,就近几年来言,陈凯歌电影《荆轲刺秦王》是直接表现,张艺谋电影《英雄》也是脱胎于他的故事,九十多岁高龄的粤剧名伶罗品超还在领衔主演他的开山戏宝《荆轲》,茅威涛又在越剧《寒情》中用现代叙事结构和心理刻画手段讲述荆轲刺秦王迷局。
在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让荆轲举起匕首的时候,刺杀秦王已只是个形式,真正要完成的任务是展示后人演绎的内容,像《荆轲传奇》里人性和爱情,《英雄》里天下大义,《荆轲刺秦王》里暴政与扭曲。也正是这些新的内容,给这个两千多年传奇补充了活力。
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馀情
|
荆轲山下望荆轲塔 |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陶渊明的这首《咏荆轲》可以说是代表了两千多年来对荆轲的正面评价,但自古至今也不乏负面评价。当时秦强燕弱,燕太子丹设谋请荆轲刺秦王,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少史家认为即使刺杀成功,也很难挽救燕国的危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说:燕太子丹“轻虑浅谋,挑怨速祸”,荆轲“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近来还有人在文章中说天下统一是“大义”,刺秦保燕是“小义”,没必要拔高荆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荆轲甚至被认为是“为没落阶级卖命,决不是什么壮士,不过是叮住腐尸蠢动的蛆虫,必定要被历史车轮轧得粉碎!”连荆轲行前那两句悲凉的诗句,也被认定为“几声凄厉,几声抽泣,它既是荆轲垂死前的悲鸣,也是奴隶主阶级临终时的哀歌。”将对荆轲的否定推到了极致。
从历史发展看,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本身也许没有多少值得称道之处,但荆轲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的胆识和气度还是得到了不少后人的赞叹,这是他成为传奇的基础。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有记载说,荆轲在汉代的还被当作门神,算是我国古代较早成为门神的武士,这个“待遇”或许也可以说是民间对他的一种肯定吧。
荆轲不是诗人,却留下两句传颂千古的诗。所谓“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也由此而来,至今还被河北人引以为豪。前一段河北选“燕赵历史名人”,当地报纸上发表了些文章,其中多推崇荆轲,说:“荆轲这种为国效忠、为民除暴、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一直被人们视为义举传颂。慷慨悲歌高度概括了燕赵儿女热爱家国、追慕平等、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气节和风骨。”还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壮气韵化作了燕赵大地的魂魄。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就发生在荆轲刺秦的出发地易县,在报载对五壮士之一葛振林专访中说:“葛振林和他战友们听过分区司令杨成武将军讲过古代壮士荆轲的故事。那慷慨悲歌一直回旋在他们的心头。”
此地别燕丹 今日水犹寒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唐人骆宾王的这首《易水送别》描写荆轲刺秦王出发地易水河,易水河主要
|
荆轲山上的荆轲塔开发规划 |
|
荆轲山上望夕阳 | 在易县,至今在这里还有一些与荆轲有关的遗迹,并开始进行旅游开发。
易县是战国后期燕国都城燕下都所在地,这里现在保存的燕下都遗址总面积40余平方公里。据记载燕太子丹结交、送别荆轲都发生在这里。荆轲死后,燕人在其生活过的地方筑衣冠冢,后称为荆轲山,到了辽干统三年(公元1103年)又在冢上建塔,称荆轲塔。相传,古时每到清明节乡民都在塔上张幡设祭,为荆轲招魂,故也称招魂塔。现存之塔为明代重建,清代修葺,1985年又进行了维修,为八角13层实心砖塔,通高26米,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2月初,记者登上荆轲山,瞻望荆轲塔,萧萧寒风依旧,四野人影杳然,持剑壮士一去不返,却多了这刺向天空的塔。据介绍,当地已着手开发荆轲塔,项目总投资达1亿多元,包括燕国城区、荆轲塔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建设内容。其中拟在荆轲塔东侧建设约4000平方米的荆轲宫,设计外部基调为白色,以深蓝色琉璃瓦为沿口装饰,以烘托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故事,室内采用电、光、声乐等现代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再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过程。
燕下都遗址主要在易县高陌乡,乡党委书记耿左车介绍说,这个乡以前主要依靠农业税收入,税费改革后农业税收入减少,想依靠燕下都的背景发展旅游业,其中重点是要借荆轲和燕太子丹的名气,想在易水河上设荆轲渡口,供游人摆渡,还打算仿制荆轲刺秦王的匕首作旅游纪念品。记者开玩笑说,那就也仿制个地图把匕首包起来吧。
因干旱已断流7年的易水河,今年秋冬以来重见清流,水宽处超过百米,奔流直下的河水流量达200立方米/秒以上,这与今年降水多有关。在华北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易水河再发生断流的可能性还有,但即使易水寒的景色不再,那远行的壮士还是会常常在人们的眼前出现,因为他是一个不老的传奇。(完)
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