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一篇蒋新松的院士自述《我……》,一篇 回顾他从事科技工作4 0 年的感怀文章《祖国和科学, 我心目中的依恋和追求》,来帮助人们找到答案。
持之以恒,是奠定我走向成功的基石
蒋新松在《我……》中写道:
长江之水天上来,滚滚东去不复回。
美丽、浩瀚而雄壮的长江,有时她显得非常宁静、 非常温和,你可以舒坦地躺在她的宽阔胸怀中,犹如在 妈妈的怀抱中一样,仰望着耀眼的蓝天,倾听着她内心 深处的搏动声,犹如倾听妈妈的摇篮曲;有时她显得烦 躁不安,掀起了阵阵波涛;有时甚至愤怒起来,这时她 一反常态,从望不见天边的西方到东方,一片狂风巨浪 ,她愤怒地想吞噬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强加给她的一切 耻辱。这就是伟大的长江,长江和母亲一样,共同赋予 了我的人格,培育了我的性格。
1 9 3 1 年的秋天,蒋新松出生于长江边上的一个 小镇———江阴澄北镇。识文断字的母亲,从杜甫“新 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诗句中给他起了一个 响亮的名字:蒋新松。期望他像青松那样俊秀挺拔,经 得住风吹雨打,又品格高洁,扶善疾恶,成为国家的栋 梁之才。
我的童年是苦难的。1 9 3 7 年正当我怀着美好的 憧憬,准备上学去时,七七事变发生了。我多次看到了 日本兵惨无人道的杀人场面,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深深 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本该欢乐的童年,我却饱尝了亡国 的痛苦,我开始懂得了祖国的含义。
母亲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她自幼接受了中国传统 的一种“士”的教育。从我上学的第一天起,母亲就开 始给我讲故事,反复教育我,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 是“持之以恒”。今天回忆我走过的历程,“恒”,是 我母亲一生中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奠定走向成功 的基石。
蒋新松少怀壮志,勤奋刻苦,敏于上进,经过“跳 级”,1 9 4 2 年夏末,在他刚满1 0 岁时就以优异的 成绩从小学毕业了。此刻,他照了一张标准像,这是他 第一次单人照相,除贴毕业证外,他将照片放大了一张 ,工工整整地在照片背面写下一行小字:“一个伟人在 成长。”童言无忌,翩翩少年的蒋新松,正孕育着一个 远大的理想。
进入中学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开始探索人生为 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一直苦苦探索的问题,在班主任老师的启发下,终 于有了朦胧的答案。我要做一个科学家,一个发明家, 像牛顿、爱迪生、哥白尼……一样。
辍学、失业,人世间的不幸,在我这小小的年纪都 经历了。
黎明前的长夜,是最黑暗的。我和同学们度过了那 黎明前的黑暗,在大炮轰鸣声中,迎来了解放。大炮的 轰鸣声,还把我多年前编织起的美丽幻想,变成了可以 实现的理想。
1 9 5 1 年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江阴南菁中学, 是年考上了我久已向往的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大学一年级读完后,学校决定选送一批优秀学生参 加华东地区留苏预备生统考,蒋新松被选中了。然而, 在身体检查中发现蒋新松有肺结核,使他痛失了留学的 机会。在母亲、老师、同学的关怀和帮助下,他从精神 的低谷中走出来,又投入发奋的学习中。1 9 5 6 年夏 末,2 5 岁的蒋新松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 系工企专业毕业。从此,他开始了为祖国科学技术事业 而殚精竭虑的生活。
在科学海洋中,找回我的欢乐与幸福
1 9 9 6 年8 月中旬的一天夜里,中国科学院沈阳 分院一位领导同志接到蒋新松打来的电话:“我从事科 技工作4 0 年了,感触良多,睡不着,写了一篇文章, 题目叫作《祖国和科学,我心目中的依恋和追求》,现 在给您念念,听听您的意见。”
接着,电话听筒里传来了浑厚的贝多芬《英雄交响 曲》伴奏声,蒋新松抑扬顿挫用深沉的声音朗诵道:
4 0 年前的今天,我从童年时代起怀有的美好和梦 幻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被分配到科学的殿堂——— 中国科学院工作。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接到分配通知的一 刹那的情景,掩饰不住的喜悦,一阵阵发自内心的、天 真而纯朴的欢笑不时洋溢在我的脸上,同学们说:看! 蒋新松高兴得变傻了。我赶快拿起笔把这欢乐的消息告 诉日夜关怀我成长的妈妈。
我要北上了,妈妈到上海来为我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