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8日,是中国自动化领域值得自豪的日子。烟波浩淼的大海作证:中国6000米水下自动机器人 的试验应用成功,这无异于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海洋卫星。这项重大的科技成果,标志着中国在自 动化领域已迈上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然而,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蒋新松,却没能等到这激动人心 的时刻。19位科研人员肃立甲板,把两个月前逝世的蒋新松的骨灰撒入大海。大海啊,请你收下这一位中华 科学英才的忠骨:老师啊,这是您魂牵梦绕的试验水域,您将与大海一起获得永生。 在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再一次听到了这位大海的儿子,他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足音,以 及他心底无私、忧国忧民的心声。 (录像资料 蒋新松:10多年前,我们在开始发展机器人时,选定了水下机器人。那时中国社会有不同的见 解,认为中国人多,不需要机器人,所以我们选定水下机器人,这是人不可替代的,由它们进入深海区勘探石 油、打捞沉船等服务。当时看来,这简直是一场梦想,因为陆上机器人还没有搞成熟,我们就着手高难度的水 下机器人。经过10多年努力,我们把一场梦想变为现实。科学家就是要把梦想变为现实。)
耳边回荡着这位毕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科学家的宣言。顺着这条蒋新松生前曾无数次走过的小路,我们尽 力搜寻着一位科技帅才的心路历程。 蒋新松,1931年出生于江阴城北长江边上一个平民家庭。“新松恨不高千尺”,这饱含着父母的期望。 新松从小就志向高远,勤奋刻苦而又积极上进,十岁时他就在照片上写下了“一个伟人在成长”的少年言志 之语。1946年冬天,由于家境贫穷,16岁的蒋新松再也上不起高中了,只能进华士镇一家纱厂当了两年学徒 工。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重又走进校门的蒋新松分外珍惜这个学习机会。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江阴南 菁中学毕业,同年考上他久已向往的上海交通大学。1956年夏天,25岁的蒋新松大学毕业,踏进了北京中国 科学院的大门。从此,祖国和科学成为他心中的依恋和追求。无论怎样的逆境和困难,只要是为了祖国,为 了科学,他都百折不挠,虽九死而不悔。走上工作岗位仅一年,蒋新松就在“反右”运动中受到了不公正的 待遇,但挫折动摇不了他的报国信念和刻苦钻研业务的决心。在他最初的科研活动中,就一连完成了好几项 工业自动化项目。
张光斗(中科院院士、水利专家):他跟我成了很好的朋友,每次到北京都来看我。(我们)思想上交 谈,他跟我什么话都说。他生活过程很坎坷,他打成右派以后,没有放下工作,还继续工作。主要是他的爱 国主义在起作用,一定要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
文革前夕,蒋新松调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这个时期,正值我国科技事业和工业生产受到干 扰的时期,蒋新松因“右派”问题靠边站。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科研上。他坚持在鞍钢生产现场 奋战几十年,承担了3个自动化系统的总体设计任务。他的精神得到了工人同志们的理解、支持和保护。蒋 新松从投身生产实践的成功中感受着人生的最大快乐。40年后的1996年,他在一篇题目叫做《祖国和科学, 我心中的依恋和追求》这篇文章中写道: (字幕:我从不怨天尤人,为祖国和科学持之以恒,孜孜以求地探索,在广阔无边的科学海洋中,找回 我的欢乐和幸福。——蒋新松) 谈大龙(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蒋新松同志为了发展科技事业,为了解决我们国家国民经 济中的问题,从70年代开始,我们一起提出来开展机器人研究,到80年代解决了第一台水下机器人,以及发 展中期提出,开始搞CIMS,后来又提出搞并行,工程和模拟制造,他不断为自己提出新的制高点,新的奋斗 目标,直到去世前还在考虑六千米水下机器人能从观测型向作业型(发展),能够实现水平充电、水下对接。 这样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发展奋斗目标,提出新的制高点,推动高科技事业的发展。
登高识远,目光深邃,具有大海般的胆识,是蒋新松作为战略科学家的过人之处。25年前,蒋新松就 敏锐地捕捉到各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研究的信息,已预见到机器人的应用将是一个国家实力和科技水平的象 征。然而在“四人帮”践踏科学的岁月里,他高瞻远瞩的建议只能作焦急的等待,他不懈的追求也只能在胸 中激起层层波澜。 沐浴科学春天的徐徐清风,1977年蒋新松的建议被采纳,研究机器人的追求终于象火山一样迸发出来。 他立刻以忘我的工作激情拥抱这可贵的春天,用深沉的智慧和火一样的热情构建科技航船。一个个科研成果 只是他追求中的驿站,一次次重大突破又是他攀登高峰的台阶。在他的主持下,“海人一号”、“瑞康四号 ”等具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水下机器人相继诞生。1986年,机器人研究成为国家863计划的一个组成部 分,得到邓小平同志的首肯。作为中国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的蒋新松,又把科学研究的航标对准了迈向新 世纪的海域。
杨嘉墀(“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863计划”是1986年3月,我们向小平同志提的建议。 我记得当时在自动化领域,主要是蒋新松院士提出来,作为7个领域之一,要研究机器人和集成制 造系统(CIMS),经过他们的实践,实际上不是离我们远着呢,而已是国家已经迫切需要的工作。 所以,从这些方面看起来,大家一致认为,蒋新松院士不仅是科技的实践家,而且还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