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之谜(摘自《蒋经国传》 华文出版社) 陶涵[美]
本书是2010年最新修订版,作者大量引用莫斯科以及美国国家档案局迄今未公开的资料,发掘鲜为人知的有关蒋经国的史料,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描述了蒋经国一生的政治、经历、军事和社会活动,以及蒋经国所处的时代的中国社会背景以及国际大背景。
在苏联读书期间,蒋经国与邓小平成为同学。
1925年11月,蒋经国在寒风凛冽下抵达莫斯科的中山大学。校方为他取了个俄国名字———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札洛夫。学生依党籍、年龄和教育程度,分成11班,每班三四十人。第一优先的课程是俄国语文和讨论共产主义及帝国主义的入门课程。它还教授一些实务技能,如何渗透到政府机关和军队组织,如何制造农民运动和劳工运动。夜里,学生往往被带到剧院观赏叙述英、美帝国主义者如何侵凌、欺侮中国人的戏剧。
每个学生都要写日记,记下自己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包括自我批判和批判其他学生,并且在会议中公开朗读日记内容。蒋经国非常积极参加学校所有的政治活动,在这些批判与自我批判活动中也都不落人后。
经国颇以父亲为荣。中山大学每个中国学生都晓得年纪最小的经国,就是大名鼎鼎的蒋总司令的儿子。蒋经国很快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二月间又申请加入俄共青年团。他写了一篇文章《革命必先革心》,被中山大学贴上布告栏《红墙》,校方十分欣赏这篇文章,拔擢这位年仅15岁的作者作为《红墙》的编辑。
1926年1月12日,一位中国共产党籍学生来到中山大学报到。当年21岁的邓小平直接由巴黎转来莫斯科。他在巴黎已居住五年,因为负责主编一份油印周刊《赤光》,得到“油印博士”的绰号。邓小平被校方取了俄国名字伊凡·舍吉维奇,但是不到几星期,由于他的用功,又得到“小钢炮”的诨号。
据中山大学毕业同学的说法,邓小平和蒋经国分配在同一班,共有二十人;邓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小组长,因而负责评估所有团员的意识形态和表现。可惜我们迄今还未看到他对蒋经国的评语报告;不过,邓、蒋两人显然交情不错。邓小平身高勉强才五英尺,比蒋经国还矮,两人因体型相近,反倒备觉亲近。蒋经国经常借着莫斯科河边散步的机会,向邓请教他在巴黎的经历。于是邓写了几篇文章,谈论他在法国的工作经验,交给蒋经国的《红墙》发表。
蒋经国1930年5月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自托马契夫中央军政学院毕业。他的毕业论文是探究游击战争。他的个人资料档案上,记载他“非常聪明……全校最优秀的学生”。毕业之后,蒋经国再次申请回国,不过他的第二志愿是申请加入红军担任军官。事实上,他申请留在苏联,颇有在军中求发展的期望。只是斯大林本人可能认为蒋经国不应出任苏联红军军官,因为这将有损他是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声誉,有碍他在未来的用处,因此未准许他如愿从军。
1930年蒋经国生了一场大病。10月间病愈后,被派到莫斯科迪纳摩电厂当见习生。起先,他要担任机械工具操作员,每天8小时以上繁重的体力劳动,月薪只有45卢布。共产国际要他“亲身体验无产阶级的生活”。他每天清晨7时起床,夜里还要到列宁国际学院研修工程科学习至深夜11时。农村动荡引起食物短缺的现象,此时已蔓延到城里,经国有时候早上没有饭吃,就得上工,然而他善于发挥课堂所学,在电厂里提议做了若干技术改革。5个月之内,薪水加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