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纯粹的藏区牧民放下手中的牧鞭,历时八年用笔记录下藏族正在消失的驮盐文化———近日,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加央西热来到北京,讲述他的新作《西藏最后的驮队》。加央个子不高,有高原人特有的黑红肤色,开玩笑说这些都是他多年来驮盐的“劳动所得”。
尽管加央的新书是厚厚的一本,他却谦虚地说自己的汉文还是不够好。“我15岁才开始学认第一批汉字‘你、我、他’。我从小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小时候,我家里经常 有些来蹭饭的‘穷秀才’(说唱艺人),他们经常给我们说唱《格萨尔王》,我很羡慕这些有文化的人。而且,我的名字叫加央西热,译成汉文就是智慧的文殊,这似乎意味着我就是吃这行饭的人。”
加央由于亲自参加了藏民们驮盐的队伍,产生了尝试一种“记录式”写作的念头。藏族文化很大程度上都与驮盐联系在一起。1000多年以来,藏北男人每年都要赶着牦牛去盐湖驮盐,加央将浸透汗水的驮运路看做是自己民族的缩影。驮盐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种劳作方式,负载了丰富的文化符码。譬如,驮盐队拒绝女人参加,驮盐的男人们要专门组成临时家庭,驮盐人要说盐语等等。
随着现代化运输工具的普及,驮盐已经成为了历史,而藏北的200多个盐湖除了“孔孔”湖以外,再也不能生产盐巴。对此,加央说:“我并不惋惜消失的历史。但是,我要忠实地记录它。”加央曾经带领摄制组全程拍摄了驮盐的过程,并且不断整理独具藏区特色的盐歌、盐语和与之相关的原始的交易过程,并将其写进这本《西藏最后的驮队》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