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uang >> 黄炎培 >> 正文

 

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读札

思想的核心“一切从做着手”,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        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的实践意义

黄炎培先生一生致力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我国早期的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若干年过去了,他的大职业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大职业教育主义”为办好学校指明了方向

黄炎培办职业学校,其专业设立、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招生规模等的确定,都要作详致的社会调查,并定期邀集各实业界、教育界专家,征询社会需求及各界对学生、对学校的要求,以期不断改进。从中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沟通,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为我们办好每一所职业学校提供了蓝本。

黄炎培提出的“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强调对包括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编、教学训练原则的制定、实习设施的配置等,要经过调查与实验,不断总结,逐步推广。强调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搞好职业教育的管理,这是办好职业学校的关键所在。

黄炎培提出的“普通教育职业化”的口号,其目的正是为了使每一个人都能成才,这充分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和以人为本,完全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办好学校指明了方向。

2、“道德教育要求”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

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在他看来,职业教育从内涵上看,应包括职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两个方面,离开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育就失去方向。他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并且是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为群服务’”。在他看来,职业教育应“注意培养德性,养成健康人格,稗将来成为善良之公民”,他一再强调“人格必须完整”,他还要求学生具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等。这些与我们的素质教育的精神是一致的。

3、“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创业教育打下了思想基础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的目的非常清晰,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真正做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也是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指创造新的职业岗位所进行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无业者有业。同时也包含着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有业者乐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对学生陶冶职业道德、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一大批有专业技术、管理服务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4、四项“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为培养目标提出了要求

黄炎培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造就实用人才。

“手脑并用”就是要把技能的培养作为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中心问题,全面的理解技能为中心的含义。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技能的目的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并通过这种服务实现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是一个专业化分工已经很细的社会,任何个体所掌握的技能都要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来发挥作用,因而没有一个好的合作精神即合群的精神是无法生存的。

“学做合一”理念倡导和要求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注重技能。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则专重实用,纯为生活起见。”他还说:“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职业教育,不唯着重‘知’,尤着重‘能一’”。 坚持“手脑并用” 、“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原则,是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今天,我们学习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理论,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教育是一种没有门槛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一种多形式的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职教的课堂在实践中,办好职教必须争取社会和企业支持”的理念,它有利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苏州教育研究》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黄炎培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读札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