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荣是个忙人,他不仅搞创作,还在中国版协担任领导,一大堆琐事随时等待他去处理。不久前,他主抓的北京图书订货会顺利举办,几乎同时,一部时尚的青春网恋小说《恋爱不等式》也顺利问世,不想这部被称为探索性的新作品刚一露面便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争鸣。
从听书开始的说书冲动 从作文开始的文学梦想
说起黄国荣,在业内有一定影响,他1970年开始文艺创作,出版有小说集《蓝色的梦》,中篇小说集《蓝海之恋》、《尴尬人》,长篇小说《兵谣》、《乡谣》以及其他小说、散文、评论等文学作品近200万字。长篇小说《兵谣》、《乡谣》分别获总政第二届、第六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14集电视连续剧《兵谣》获飞天奖二等奖。面对这些荣誉,黄国荣却还把自己称作“业余作家”。“如果说我到今天还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那么与我最初的自学,与我从未中断的读书是有很大关系的。”
记得上小学时,黄国荣一放学就跑到茶馆找爷爷和父亲,跟着大人们一起听镇子上的说书人说书。《七剑十三侠》、《白蛇传》、《说岳全传》、《水浒传》、《杨家将》,《薛刚反唐》等等,什么都听。听完了说书人的说书后,回到家,还能够凭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把说书人说的内容讲给母亲听,听得母亲也经常进入了角色。他当然不满足于只讲给母亲一个人听,也在高兴的时候,遇见人就讲。那个时候,黄国荣讲的《一双绣花鞋》,全镇上的人都听过。
或许是民间文学的熏陶,或许是骨子里生就的一种尚武血性。在听说书的同时,黄国荣还喜欢上看小人书。在看小人书的时候他开始崇拜赵子龙、关云长、典韦、陆文龙、岳云、杨文广、武松等这些古代武士、名将,视他们为世上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把这种崇拜用画画像的形式表达出来,经常是照着连环画把他们的画像画下来,然后贴满家里墙的四壁。目的就是培养自己的英雄情节。
说起他儿时的文学梦,是从读小学六年级时写的一篇作文中产生的。这篇作文的题目叫《记一个难忘的人》。他们那时上语文课,老师经常给同学们念模范作文。黄国荣写的作文,常被老师念到。而一听老师念他的作文,自己便立刻脸红心跳。初中时,黄国荣的作文几乎每一篇都被老师撕下来贴到墙报栏里。他在那篇《记一个难忘的人》的文章里,记述了他们镇上一位姓陈的高中同学带给他的文学记忆。那名同学本名叫“陈茂生”,笔名是“陈出新”。他那时在《雨花》杂志和《新华日报》上连续发表了两篇小说,黄国荣还记得其中一篇叫《李百晓跳出迷魂阵》。黄国荣听他当面介绍过写作经验。那时黄国荣就觉得自己将来一定也是能写小说的。没想到的是,陈茂生后来被打成右派,连续三年参加高考,都高分未取。但是,就在那个时候,当作家、发表小说的梦想就在黄国荣的心里悄悄地埋下了。
黄国荣在19岁的时候参加了工作,21岁就参军入伍,直到今天还在部队任职,他最初的当兵生涯,很大部分时间是在基层度过的。但是只要能够挤出时间来,他都用来自学和读书了。在他印象中,自己读的第一部小说是山西作家王汶石的《风雨之夜》,那是一本小说集。里面的中短篇小说都是王汶石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创作出来的。王汶石特别擅长写人物的个性和情感,他用白描手法刻画的人物总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这给了黄国荣很深的印象。黄国荣承认,在他以后创作“日子三部曲”——《兵谣》、《乡谣》、《街谣》时,都是受到了王汶石的影响的。
从“偷”书开始的广泛涉猎 从“鲁迅”开始的从容不迫
黄国荣在最开始当兵的时候,因为在炮兵部队打靶技术优秀,不久就被提拔当了文化干事。但是部队的生活却没有给他时间写小说。他要给部队演出队编演出节目,于是就写了很多对口词、快板、歌词、相声、表演唱和小话剧之类的东西。但文学的梦想却始终深埋在心里,久久不能淡忘。那时,部队文化科连一本像样的图书都没有,地方图书馆也不开放。没有书看,黄国荣就和部队政治部的几个年轻人抄书。一个冬季,他就用蘸水笔抄了《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首》、《宋诗一百首》,装订成书,经常阅读,但是这样还是满足不了越来越膨胀的阅读欲望。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一个同事认识驻地一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员,他们就通过这个管理员悄悄地进到图书馆“偷”书看,一次“偷”一本,看完了还上再“偷”一本。就是用这种方法,黄国荣读了《复活》、《高老头》、《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红与黑》等一大批名著和契诃夫、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还读了三遍《红楼梦》。这段不寻常的读书经历,为黄国荣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国荣坦言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情有独钟。他说最初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他十分欣赏先生高超地运用动词的能力。比如在描写到人对于“钱”的态度,爱面子的孔乙己是“排”出几文钱。而到了《药》里,胆小的华老栓是“捏”着几文铜钱。这种形象的描写自然能够栩栩如生地把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后来,黄国荣更多地通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后,他读出了鲁迅先生的“从容”。
黄国荣坦率地说:“阅读鲁迅,我读出了先生写作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