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赖海芳/文 周敏/图
从郑州市人民公园南门进去,经过一棵需两人合抱的大国槐,再往里不足百米,矗立着一座古旧的大殿。
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大殿名叫胡公祠,是为纪念陕西人胡景翼(1892~1925)而建。胡景翼曾任河南督军,其任河南督军和河南省省长时政绩显著,受到中原百姓的爱戴。
调虎离山:
与冯玉祥联手发动北京政变
从郑州市人民公园南门进去,不足百米处,矗立着一座古朴的大殿。这座大殿名叫“胡公祠”,是为了纪念陕西富平县人胡景翼而建。
据上世纪80年代编撰的《人民公园园志》记载,胡公祠原来是胡景翼为自己的阵亡将士所建。1932年,冯玉祥、张群、于右任等,为纪念胡景翼将军,又重新修建。
很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会在郑州给一名陕西人修祠?据载,1924年年底,这名陕西人率领国民二军来到河南,此时,他的身份是冯玉祥任命的河南军务督办。
就在此前不久,他和冯玉祥共同策划了“北京政变”,这次政变采取的是调虎离山计,直接后果是把吴佩孚赶下了台,把溥仪“请”出了皇宫。
北京政变是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的背景下进行的。当时,曹锟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率25万大军北上迎击张作霖。吴佩孚则命令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出兵古北口,胡景翼作援军,策应前方。
但那时,冯玉祥一直认为吴佩孚是排除异己,有意刁难。而当胡景翼要求后勤补给时,也遭到吴佩孚的拒绝,这使得两人决定回师倒戈。
这次倒戈用的是调虎离山的计谋。在吴佩孚亲率精锐部队赶赴山海关前线时,冯玉祥决定立即班师回京。胡景翼则立即下令全军撤离战场,南下接应冯玉祥。
胡景翼很讲究战争韬略:为防止吴佩孚察觉后再次回京,他密令兵发榆关,堵住其从陆路回师的通道。又在丰台、玉田、滦州一线布防,形成对唐山和天津的包围,堵死吴佩孚从海上回师京城的通道。
正是因为有胡景翼做配合,前往北京的冯玉祥才能顺利发动政变。
就这样,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的大队人马开进了北京城,控制了局面。25日,北京政变后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各部改组为中华民国国民军。冯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胡任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孙任副总司令兼第三军军长。
此时的吴佩孚虽已感觉不妙,他从塘沽下海,向南逃窜,胡景翼则进驻天津。
但在之后的“天津会议”上形势突变。1924年11月10日,段祺瑞、张作霖、冯玉祥在天津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如下结果:拥戴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临时执政;奉军进攻江苏,但不入浙江;国民军攻河南,但不入湖北。
根据此协议,冯玉祥下令,任命胡景翼为河南军务督办。对冯玉祥此举,一说是其暗怀私心,故意支开胡,以利自己在京发展。一说冯安排心腹胡景翼南下定中原,正是为了肃清河南的直系军阀,稳固地盘。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胡景翼这名陕西人终于接受任务,奔赴河南。
站稳脚跟:
武力驱逐镇嵩军出豫
如何在河南站稳脚跟,胡景翼费了一番工夫。其中,1925年2月爆发的“胡憨战争”,正是胡率领的国民二军与刘镇华率领的镇嵩军,为争夺河南地盘而进行的一场大战。
1924年11月19日,吴佩孚由武汉转至郑州,设立“护宪军前敌总司令部”,并于当日转赴洛阳。此时河南的直系部队总共只有3万多人。
为壮大声势,吴佩孚急令招兵买马、充实力量,他想以河南为根据地,恢复原来雄踞中原的局面。而段祺瑞则深恐吴东山再起,威胁到自己即将到手的临时执政的职位,于是他授意胡景翼向吴发动进攻,吴佩孚的军队节节败退。
此时,吴佩孚又后院起火。1924年11月25日,他的自家人刘镇华、陆洪涛、吴新田(时任陕西省军务帮办兼中央陆军第七师师长)也联名通电劝吴下野。
吴佩孚做梦也没有想到,原来对自己唯命是从的刘镇华会从背后捅上一刀。刘镇华(1883~1955),字雪亚,河南巩县人。与胡景翼陕人治豫刚好相反,豫人刘镇华于1918年任陕西省省长,1922年任陕西督军。
刘镇华的小算盘是“豫人治豫,陕人治陕”。早在1924年11月8日,他就密电段祺瑞,表示“愿调河南,陕西督军一缺,即与胡笠僧(胡景翼,字笠僧),则陕人治陕,豫人治豫,顺理成章”。 刘镇华即派手下大将、时任第三十五师师长的憨玉琨率部东出潼关,向河南进发。憨玉琨于11月底兵发潼关,并于12月1日发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