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僧祠”内的碑文 郑州市人民公园南门“笠僧祠”
安报记者 马国福/文 汲 瑞/图
核心提示
《李大钊两下河南开封》一文本报1月21日、22日刊登后,一些读者来电询问胡景翼的情况,还有些读者对胡景翼有不同看法。为此,记者采访了郑大历史学院教授徐有礼。徐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胡景翼。
胡景翼(1892-1925)字笠僧,陕西富平人。1910年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在耀县组织起义失败后流亡到日本。1915年护国战争时期奉派回国。1917年护法战争期间加入于右任在陕西组织的靖国军,任第四路司令。1920年直皖战争后被直系收编为陕军第一师。直奉战争期间所部驻在彰德—顺德一线。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又暗与冯玉祥、孙岳联合倒直,发动北京政变。后与冯、孙组织国民军,任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11月,任河南军务督办。1925年4月病逝于开封。
身负重任
“胡景翼早年加入过同盟会,也曾参加过护国之役,思想比较进步。以后虽然隶属于直系,但因不是吴佩孚嫡系而遭排斥,所以与情况相同的冯玉祥、孙岳结成了反直的三角同盟,并于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了北京政变。”2月16日,徐有礼在接受采访时说,“胡基本上是一个带有进步思想的军事将领,同时对国共两党合作的国民革命运动抱同情和支持的态度,所以历史评价中基本上是一个正面人物。”
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当时陕西的革命以剪辫子、放小脚为形式,反对满清政府,开展解放妇女运动。15岁的胡景翼,以“以十五龄人”为笔名,编写了劝妇女放足的传单,四处张贴,后考入了西安“健本”学堂。
1910年3月,19岁的胡景翼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以一位自觉的革命者,投入民主革命的洪流。后来,他投笔从戎,年方20的胡景翼被陕西军政府任命为秦陇复汉军第一标标统(团长),开始了自己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
1912年秋,胡景翼东渡日本,进入孙中山在日本举办的“浩然庐学社”学习,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孙中山。胡景翼对孙中山说:“来日我一定要打进北京城,请先生主持大计。”这誓言后来成为胡景翼将军终生的奋斗目标。
结束了几个月的“浩然庐学社”的学习生活,胡景翼准备回国。临别时,孙中山握着胡景翼的手,说:“你的家乡在陕西,陕西革命的大事就托给你了。”肩负着孙中山的重托,怀抱着伟大的革命理想,胡景翼踏上回国的征途。
曲折发展
胡景翼经河北、山西回到陕西渭北,投军从差官长做起,经过努力,几年后,终于坐上了陕西靖国军总指挥的位置。
为了稳定局势,缓和冯玉祥、胡景翼之间的矛盾,北洋政府决定将胡部改变为一个师,由胡任师长,直受吴佩孚节制。
1922年4月,直奉第一次战争爆发。吴佩孚命令冯玉祥移军河南。为东出潼关,谋求发展,胡景翼也决定率部进军中原。
冯玉祥一到郑州,就遭到河南督军赵倜的两面夹攻,向胡景翼告急,要求增援。胡景翼不计前嫌,立即出击,解了郑州之围。郑州一战,改变了冯玉祥对胡景翼的敌对情绪。为以后的冯、胡联盟奠定了基础。
冯、胡虽然取得了郑州反击战的胜利,但没有得到吴佩孚的赏识,反而成了打击、排挤的对象。冯玉祥到河南任督军不到半年,就被吴佩孚调到北京南苑坐了冷板凳。胡景翼被任命为京汉铁路线的护路使,驻军顺德(河北邢台),负责正定到彰德(河南安阳)一段的护路任务。
1923年2月,京汉铁路爆发了“二·七”工人大罢工。吴佩孚下令镇压工人,胡景翼拒绝执行吴佩孚的命令。对胡景翼的做法,吴佩孚大为不满,下令胡景翼南下,攻打北伐军。胡景翼以军备不齐、粮饷不足为借口,又一次拒绝了吴佩孚的命令。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