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外国思潮给我们如此的爆炸性冲击了。”
遭遇饥渴年代
1981年的一天,吉林大学历史系学生雷颐听同学说,学校图书馆新到了法国哲学家萨特的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当即决定,马上把书借到手,下节课不上了,坐在图书馆抄书。之所以决定要旷课,是因为,他后面立刻又排了一圈同学,都在等着看这书。
那年头,萨特的书要比今天周杰伦演唱会的票更抢手。
所有的这些外国新潮思想的书,都打着“内部发行”的名义,在大学生中流传。因为书太少,雷颐回忆说,他有时一抄就是半本。
文革后:“内部资料”
几乎是在同时,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朱正琳,也已经听说了弗洛伊德。他的老师张世英,早年间在西南联大时专攻黑格尔,对弗洛伊德并不陌生。很快,“恋母情结”“潜意识”等等弗洛伊德学说中的名词,成为朱正琳和同学们挂在嘴边上的常用语。但是,朱正琳也是苦于找不到弗洛伊德的原著。
“上世纪80年代的‘西学热’,就是从萨特和弗洛伊德开始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说。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正处在一个刚刚从文革浩劫中摆脱,百废待兴的时代,也是一个从封闭开始走向开放的时代。今天已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的雷颐,这样评价当时的年轻知识分子对来自域外的思想著作的狂热需求:“当时人们要对导致产生文革的体制进行批判,追求思想解放。思想解放需要寻找一种思想的资源。而那一代年轻人,严格来说,又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他们的学养是不够的。所以当时是以一种如饥似渴的状态去读书。也可以说,那时看到什么就抓来什么,抓来的东西或许就是杂乱的。这时候就发现,书店里开始出现了一些‘内部资料’,常常是在书店的里间卖,那些都是从东欧和苏联传进来的一些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对僵化的制度进行批判的‘异端’思想著作,比如南斯拉夫的卡德尔、波兰的沙夫的书。”
接着,就有了萨特和弗洛伊德的“内部资料”。朱正琳记得,他们圈子里一位朋友赵越胜,过生日的时候,一位法国朋友给他带来的一份厚礼让他惊喜万分——那是一套台湾出版的弗洛伊德著作的中译本。这套中译本很快就在朱正琳的朋友圈子里流传开来。
实际上,在1984年前,中国大陆境内还没有弗洛伊德的正式译著出版,饥不择食的人们,看的多是台湾出的中译本的影印本。
80年代:“文化丛书”
提到80年代的思想解放,就必然要提到“走向未来丛书”。在当时的“西学热”潮流中,这套丛书普及最广,影响最大。从1983年这套书开始出版,到1988年,有人统计过,共计出版70余种,而它的计划是出一百种。当时有点文化的小知识分子,家里无不有几本“走向未来丛书”。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的副研究员王焱,作为当年“走向未来丛书”的编委之一,向记者叙述了这套书的缘起:
1980年到1981年初,当时在北京当一个普通编辑的金观涛,在《云南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他的论文,开始了用“三论”(即系统认、控制论、信息论)来批判僵化的传统教条的先声。同时,社科院的另两位知识分子林春和李银河,在北京搞了一个“青年文稿”,当时的社科院副院长于光远对她们非常支持,这个“青年文稿”得以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一共出了两本,其中一本叫“历史的沉思”,在那里,也将金观涛的论文登出。在中国的思想界,可以说,这些东西都是最早出现的拨乱反正的声音。也就是说,最早的对僵化教条的批判,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进行的。
后来,金观涛又写出了关于中国“超稳定结构”的论文,金的妻子刘青峰还将她和金之间的通信,出了一本《公开的情书》,在年轻人里影响非常大。而当时的“三论”的影响之广,连刘再复研究文学批评时都用了这些理论,搞出“性格组合论”等等,风靡一时。
刘青峰的父亲,在中共内是一个部长级干部,而刘的哥哥刘茂才,当时在四川当省委宣传部长。于是,刘青峰与金观涛,就挂靠在团中央青少年研究所,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开始出书,这套书,便是“走向未来丛书”。
这套丛书,都是小开本,字数只有10来万。全是对西方最新的思潮的介绍,基本上都是编译或是少数作者原创。
最先出的一批,包括金观涛与刘青峰的《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及《激动人心的年代》《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GEG——一条永恒的金带》等共12种,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不到三个月就第二次印刷,印数从数万跃至二十几万。
“走向未来丛书”的编委会,在今天看来比较“杂”,有的人,比如王歧山,现在成为了北京市长,有的仍留在学界成为著名学者,如丁学良、刘东,有的人,后来进了决策层的“智囊”班子,在政治风波中沉浮。
王焱还记得当年编这套书时的火热情景:“大伙总在开会。会上有人就说,谁谁那里有本书稿,大家一讨论,这可以出啊……”《走向未来丛书》中有一本后来影响相当大,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介绍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名著。那本书是经由王焱的手出来的。
王焱笑道:1982年的时候,中国的一个代表团去国外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这个会的主题就是韦伯思想,可是去开会的中国人却没人知道他。韦伯的书在国内没有人出。后来,王焱与朋友们组织了一个“韦伯研究小组”,小组中的两个人,就翻译了这本名著。这本书在1986年出版,印数也有38000册。
也在1986年,他们还出了一本《弗洛伊德著作选》,对弗洛伊德的学术作了一个综合的推荐,称弗洛伊德为“精神分析的奠基者”。
除了“走向未来丛书”,在当时影响比较大的,还有两套丛书:一是由甘阳、刘小枫、苏国勋等主编,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这个系列又分为两套丛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和《新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