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u >> 弗洛伊德 >> 正文

 

弗洛伊德和弗洛伊德学说

雅克.阿松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

 
如果说在上世纪末,沙皇帝国看似一座少数民族的拘留营,那么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一样,则更像一条百衲被。在奥匈帝国,鲁塞尼亚人、布克维纳人、马扎尔人、斯洛文尼亚人、意大利北方人、犹太人、日尔曼人、加利西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波兰人,共同度过了帝国统治依然辉煌的最后几十年,即使这种辉煌只是表面现象。这个历史上称为中欧的地区将是穆西尔和马赫、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马勒和克里木特、施尼茨勒和茨威格、阿诺尔德.勋伯格、胡戈.范.霍夫曼斯塔尔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人作品的诞生地;所有这些人都注定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20世纪的思想史。

这些作者在东方的影响不及斯大林主义,他们的作品在北方被纳粹政权销毁,还被指责为肤浅,否认明显的事实和制度化的惯例,有时甚至被指责为宣传肉欲主义的蒙昧主义,因而遭到摈弃(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就像个人的思想遭到摈弃一样。然而个人的思想是一种文化的核心,在那种文化中,颠覆和嘲笑的作用大于反抗和破坏的作用。

现在看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社会尽管充满了许多人(如马赫)业已接受、有时甚至(如奥托.魏宁格)疯狂地接受的宗教偏见和社会偏见,但这类作品还是问世了。这类作品无疑是互相接触的产物,互相接触则不像这个社会固有的紧张关系的后果那样带有偶然性。每个民族似乎都有自己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既不让自身盲目前进,又阻止自身与其他民族接触,须知与其他民族接触的十字路口才是异乎寻常的文化的诞生地。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思想势必发挥主要作用。个人主义确实要改变各民族平等共处的思想(因为有的民族显然比其他民族更平等)。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把个人主义看作中欧文化基石的话,那它也决不是一块支撑着稳固基础的石头,而似乎只用一个角支撑着,既可以移动和旋转,又进而赋予整个机构独特的凝聚力和品质。所以这种文化(1938年德奥合并敲响了它的丧钟)不能声称自己来源于某个民族,某个民族也不能声称是这种文化的唯一渊源。正是在这种交错的背景下,弗洛伊德逐步建立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第一个病人

弗洛伊德最初面临的问题是维也纳文学一直触及的问题,同时也是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及癔病病人的孤立问题。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安娜.O.”(弗洛伊德的第一个病人)就是著名的贝尔塔.巴本海姆,得出这个结论不应让人感到惊讶。这位德国早期的福利工作者致力于拯救家在东欧被拐骗到奥斯曼帝国妓院的犹太妓女。安娜代表了在社会上没有归宿的妇女,她们在发现新的自由后精神上经历着一种冲击,这种冲击由于各种症状而加剧,而医学对这些症状束手无策。癔病患者的精神状态和个人主义受到现代社会压制的精神状态相似,处于这种精神状态的个人,总是在强烈的孤独感和社会参与感之间来回摇摆。

有一点也许是重要的,弗洛伊德的同时代人恩斯特.马赫说过,主体是“感觉情结互相作用的暂时结果”,“因记忆和习惯而恒在不去”,却又不断地为经历所改变。这不是康德的先验主体,也不是心理学家、教师和礼仪理论家一度倍感亲切的自我概念。另一个同时代人、弗洛伊德的热情崇拜者阿图尔. 施尼茨勒始终在著作中研究癔病病人的人格问题,这也很重要。为证明这一点,我们只须举出施尼茨勒的《埃尔泽小姐》即可;在这部作品中,埃尔泽有一段主观心理很阴暗的长长的内心独白,她因为不能理解现实,不能与现实妥协,精疲力竭,终于死去。

弗洛伊德要超越同时代的医学和心理思想,就不得不认真对待来找他作精神分析的病人的个性。他不把自我看作是一种稳定的、可预测的、能被教育改造的力量。他写道,有些职业,如教学、辅导、家教,当然还有心理分析,总是达不到目的,这就表明处于接受一方的人总是不按这些权威人物力求培养自我意识的良好意愿办事。

弗洛伊德选择了自己的路,要走出移情作用的陷阱,他把注意力转向受幻想和愿望所压迫的主体的无意识欲望和童年受到压抑的曲折经历。

超越父亲

弗洛伊德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揭示了一些概念,他把这些概念化为普遍概念则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以癔病研究和梦的科学为主。弗洛伊德从病人自诉的生活经历中的提问、舌误、失败和艰难入手。他首先研究这些迷,认为它们是欲望的编上密码的象征符号,力求把这些古怪的病案史归纳成他希望建立的一般理论。

第二阶段是弗洛伊德在《论自恋:引论、哀悼和忧郁》以及《超越快乐原则》(还在《群体心理及对自我的分析》以及《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里)中提出了主体及主体“命运”的问题。在他看来,这命运不过是孩子的父母改头换面的形象而已。孩子创造一种形象,形象令人着迷,后来出现主观化,孩子摆脱了恋母欲望的纠缠,至此孩子人格的最基本因素就确立了,这就是一种对死亡的无意识的觉知。这一观念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曾被浪漫派文人利用和滥用,它揭示了希腊神话和德国浪漫主义是如何成为精神分析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但是弗洛伊德还设法深入研究。弗洛伊德提出:性欲本能通过他所谓的“复旧强迫”(这是他用来描诉他认为是回复早年状况的天生倾向的术语)和死亡本能混合在一起。

死亡本能据称是人的属性,因此,它不是作为生命的对立面,也不是作为一种破坏冲动,而只是作为一种复旧强迫,在主体身上发挥作用。由此看来,神经病可能是抵制这种本能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弗洛伊德所说,陷于复旧机制中的主体总是要返回到老路上,不能创新,因为害怕违背下列命题:“看来,成功的本质似乎就是超越父亲,而超越父亲仿佛仍然是不允许的。”

神经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就是为传递而重复,这种形式忽视了一个事实,既传递总是以损失某种成份为先决条件。说到底,传递意味着人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弗洛伊德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弗洛伊德和弗洛伊德学说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