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蒋梓骅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它们都谈论了政治,前者思考了马克思在当下的意义,后者则多少与纳粹主义相关。另外,2001年德里达访问中国,嗣后他的讲演被收集进《德里达中国讲演录》(杜小真、张宁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从这本非常杂乱的集子,我们大概可以约略窥见德里达晚年思考的复杂性和庞杂性。
六
德里达对哲学思想史有许多创造性的阐释,也有不少游戏般的解构。他对现当代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解读同样引人注目。德里达与尼采、海德格尔的关系,可参考恩斯特·贝勒尔《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李朝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一书。此书不厚,但见解深刻,《尼采在西方》(刘小枫等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一版)除了选刊贝勒尔书中的一章(但译者不同),还有德里达自己的一篇《风格问题》。《尼采的幽灵》(汪民安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则收入德里达《阐释签名(尼采/海德格尔):两个问题》一文。
德里达一直有“好斗”的恶谥,他跟许多当代哲学家发生过争论。最近,国内出版的《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孙周兴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就是例证之一。此外,他跟福柯的争执可参考《福柯集》(杜小真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里的两篇文字;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对德里达的批判见去年出版的《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9月第一版)一书第六章。
七
文学,是德里达的最爱。他曾多次表示自己是文学作品不知疲倦的阅读者。他谈文学的作品被收集在《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一书中,但读者们要注意,此书为美国人所编,中译本是从英文转译的,几乎可以说是译得一塌糊涂。在欧美学界流传甚广的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也是主要着眼于文学的。卡勒乃才智之士,所以该书虽不算深刻,但还值得一读。尤其是内地最近翻印了它的英文版(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可与中译参照使用。
从文学角度对德里达进行评说的作品很多,《文学对抗哲学:从柏拉图到德里达》(马克·爱德蒙森著,王柏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等等都是。老实说,这种书读不读就是那么回事了。德里达思想对翻译理论的影响,见英文版的《解构主义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一书。想知道德里达自己对翻译问题的说法,可以读《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郭军等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里的长文《巴别塔》。
八
好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了,虽然中国对德里达思想的译介还很不充分,但你可读的东西毕竟不少。我们差不多可以预见,一个德里达著作翻译的热潮将于今后一两年中到来。结果可能是:德里达的书多到你这辈子都读不完,于是,你放弃了,最终连从讣闻悼词中捞来的那点零星信息都忘光了。阿门。
生平
哲学大师雅克·德里达
雅克·德里达(J.Jacques Derrida,1930年~2004年)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的代表。生于阿尔及利亚。19岁时回法国就学,1956年~195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60年代成为《泰凯尔》杂志的核心人物。60年代末与该杂志分裂。后一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访问教授。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论文字学》(1967年)、《声音与现象》(1967年)《书写与差异》(1967年)、《散播》(1972年)、《哲学的边缘》、《立场》(1972年)、《人的目的》(1980年)、《马克思的幽灵》等。《文学行动》是他90年代的新作,汇聚了他各个时期以来的文学思考,这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异想天开的批评著作。
图:
德里达以《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的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特、福柯、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