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己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她一方面美色绝伦,另一方面又最毒妇人心。在明人许仲琳编撰的《封神演义》中,妲己的“恶”形象,更是臭名昭著。然而,这个“妲己”形象究竟陈述的是一种历史的铁的事实,还是一种被中国主流文化叙事生产的记忆之物,却从来没有人去刨根问底。
关于妲己的文献记载很少,《史记·殷本纪》中有两处提到妲己:一处说“ 纣王 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一处说“ 武王 杀妲己”。而在中国民间记忆中影响重大的《封神演义》即本于这段“商周之争”,妲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特洛伊战争中的海伦可以说非常相似,不同的是由于处于不同文化叙事中,她们的身后记忆却判若天壤。
在“妲己”形象的发生过程中,一个最引入注目、又普遍为人所周知的即《封神演义》第四回讲到的,妲己本是冀州侯苏护的掌上明珠,知书达理,“德性幽闲,举止中度”,但因在恩州驿馆为千年狐狸“借尸还魂”,从此沦为亡国的祸水。俗语说女人是狐狸精即源于此。但是人怎能变成狐狸精呢 一个最简单也最常见的回答即把它看做荒诞不经的“神异之谈”。
妲己入宫,本是以姬昌为首的反商集团所策划的美人计 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 。事情成功后,迫于当时舆论压力和政治需要,周朝统治集团又不得不将妲己牺牲掉,以洗清自身。而所谓妲己乃千年狐狸所变,不过是他们洗清自身而采用的一种巫术舆论。
从这一点看,妲己与后来的西施差不多,尽管西施的结局被美化为与范蠡泛舟五湖,但那只不过是中国政治诗学叙事方式进化的结果。真正的西施命运其实可以想见不会比妲己好到哪里去。但她毕竟没有像妲己那样受到人格的剥夺而沦为妖孽。而妲己的本事,在高度专制且统一的周代意识形态及其长达八百余年的统治下,也就只能以彻底扭曲的方式被深埋在中国文化记忆的底层。这些纯洁而幼稚的红颜女子,陷身于最残酷的政治倾轧中,其归宿只能是“不知所之”的“谜”,也只能给后人空留下一些诗文话题或酒后茶余的谈资而已。
(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