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鹿台的面积升级为“大三里,高千尺”,显得更为奢侈。并且详细设计了炮烙的图纸,还让妲己坐在嘉宾席上旁观,一有罪犯掉到火炭里,鼓掌而笑。到了接下来的东汉,纣王脸上留的空白不多了,只好把酒池的面积扩大到可以行舟,牛饮者达到三千人。
时光到了晋朝,皇甫谧医生咬咬牙,把鹿台的建筑面积,比汉朝又提高了十倍,达到“高千丈”的地步,同时他可能觉得炮烙还不过瘾,又“亲自”为纣王和妲己设计了一个热铜斗,让商王朝的“犯人”举着,一会儿手就烂了。
总之,纣王的脸上就是这样一点点脏起来的,前后用了一千多年时间。后人之所以这么埋汰他,也是说明被当时的皇帝压迫得不行,只好借涂抹纣王来告诫人君,起到劝善惩戒作用。
而苏妲己则被殃及池鱼,成为怂恿者、帮凶,直至上升为颠覆大商王朝的实际执行人。殷商王朝如何覆灭
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战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战也打得惨烈非常,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奴隶与囚徒们临阵倒戈,周武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胜利。其实,从武王对纣王的处置来看,他也绝不是什么仁德之君。
周武王攻下鹿台,用大钺砍下商纣王烧煳了的脑袋,悬挂在大白旗上,一并被割下脑袋的还有纣王的两个妃子:有苏氏(即苏妲己)和有莘氏。其中的有莘氏,据说还是周武王送给殷纣王的“贡品”。伍子胥对楚王掘墓鞭尸,还遭到后人的非议,为什么武王如此对待已死的纣王与妲己等人,却没人说他残暴?真的是纣王太坏吗?
反正我读史书,其中的很多情节我是不信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嘛!苏护原型来自忿生?
温县是苏姓的发源地,据宋代名人“三苏”中的苏洵在其族谱的后录上记载:我们知道苏姓出于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夏时其后裔被封于昆吾,西周初年,昆吾氏裔孙苏忿生因为能够公平量刑,管教百姓,被武王任命为司寇,他的封地就在苏国,也就是今天的温县,故苏亦称温。
据焦作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的牛凤桐先生说:“历史上根本没有苏护这样一个人,他应该是许仲琳老先生根据传说制造出来的,或许《封神演义》中的苏护的原型来自于苏忿生。”从书中所载年代来看,苏忿生与苏护皆为武王时人,因此牛凤桐所说很有可能。
即便不像牛先生推断的那样,苏氏发源于温县也是不成问题的。纣王伐有苏获妲己,妲己就是有苏氏的族人,她的父母兄弟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苏忿生至少也应该是其族人,甚至很有可能真的是她的父亲。或者她的父兄像传说中的那样战死了,而同属武王时代的苏忿生至少也应该是有苏氏部落酋长的继任者。周武王为了抚恤有苏部落,奖励他们在伐商战争中的军功,任命有苏部落的酋长做了大周朝的司寇。
而《封神演义》中的苏护,恰恰“生得性如烈火,刚方正直,哪里知道奔竞夤缘;平昔见稍有不公不法之事,便执法处分,不少假借”,这很符合一个司法官员的性格特点。从《封神演义》的说法看,周武王还是很知人善任的。
苏忿生之后,苏姓人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数“三苏”,只是从妖娆狐媚的妲己,一下子跳到风流倜傥的东坡,跨度未免太大了些,让我很有些不能适应。不过两者之间,还是有些共同之处的:妲己是体态风流,东坡则是文采风流,二人之“风流”皆传名于后世,只是一个被贬成了“妖”,另一位则被幻化成了“仙”。三人成虎,人言可畏,我从这里终于悟到了!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