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伐木者,醒来!

 作者:徐刚 

  

一九八五年,地区的一位领导人在幔亭山房吃饭时把陈建霖叫去,让他把"要呼唤人民"这五个字涂掉,因为"有强烈的政治煽动性"。
  怪也不怪?
  这是神经脆弱还是神经错乱?
  陈建霖愤然而去。第二天,管理局派人把这五个字涂掉了。
  寻访名山胜地,到处可见的是各种碑,从骚人墨客到商贾巨富、大小官吏,或勒石述怀,或歌功颂德,总之中国到处可见功德碑,而不见耻辱碑。其实,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耻辱?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建霖在一个农民家中发现了一块石碑,上刻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四月,建宁府为保护武夷山寺庙茶园惩办贪官污吏的布告,将十多名敲诈勒索的地方官员的罪行、恶名一一刻于石碑之上。陈建霖顿生出不少感慨,当即自己掏五元钱买下,在风景点云窝里把这块旧碑竖起时,一个立今日毁林之碑的想法也出现了,当即拟草稿,用文言文,四六句子相间,写得音调铿锵,内容是申述毁林之害,揭露了当年刮"共产风"和大炼钢铁而烧山伐木的恶果,点名批评了一些大队干部和社员近年来盗毁林木的行为,虽愤激之情溢于言表,但也有劝诫之词,并引经据典指出:一千多年前南唐保大二年李良佐建会仙观于武夷宫便明令樵禁,叹曰:"古时且尔!"又道:"今者保护森林,政府有明令,凡我人民宜各有责遵守之,况性有自觉,心有自尊,肥己损公被人鄙,非君子所为,砍毁迹敛,则名山胜概益增华美,记事勒石、示告诫焉,幸勿自治伊戚!"
  武夷山毁林之碑兀立于幔亭有人著文为这一块碑叫好,由房的入口处,中外游人无不驻足,砍树之风也有所收敛。有名字上了碑的毁林者看见陈建霖便一再解说:"我要去开拖拉机了,我不砍树了,你把我的名字涂掉好吗?"
  陈建霖始所未料的是,这样一块毁林之碑尽管情真意切旨在护法护林爱在千秋万代,字里行间所流淌着的爱憎之情呼之欲出,只要眼睛不瞎心不偏的人一看就能明白,不必多费口舌的,可是却因为揭了疮疤,使管辖武夷山的当地的某些领导觉得丢脸、难看,虽然碑上无名却也于心不安--倘若追查起来,这一顶乌纱帽不就得落地?于是为着这毁林之碑的该毁还是不该毁,整整三年风波不断。诚然,立毁林之碑把毁林人的名字刻在石上,也实在是万般无奈之后的极端之举,可以商榷也可以从长计议。问题的根本在于:必须有坚决的措施制止毁林风!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武夷山说:"武夷山石头上长树很不容易,可不能砍,砍了不得了!"这样的语重心长的告诫起了多少作用?
  陈建霖毫不退让,宣称"以血护碑"!也有人知道陈建霖的脾气,怕他一头撞到碑上弄出人命案子来更不好收拾,再加上舆论界对毁林碑的支持,那些欲置毁林碑于死地的人一时便无从下手。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一位有名的记者曾有武夷山之行,他采访了陈建霖。
  于是有关部门接连找陈建霖谈话,要他交待。陈建霖是这样"交待"的:"他对我说大小兴安岭问题严重,总有一天要出大事儿。中国人,只要有一点良心想一想子孙后代,也不能这样砍树呀!"
  毁林碑保不住了,今天春天武夷山特别阴冷,某日,由管理局雇请民工到幔亭山房前将毁林之碑推倒。对于那些对碑恨之入骨的人来说,心上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他们可以弹冠相庆了,至于草木如何,山河如何,与他们何干?
  我想起了故宫内至今还保存着的一只景泰蓝小罐,罐中立着三十六根草干,这是乾隆皇帝立下的"寸草为标"的规矩,勉励自己也勉励子孙:山河寸草不能丢!不肖如八旗子弟,竟也没有把这小罐砸碎!
  清王朝几代不衰,历经三百年,毁于慈禧专权和过得太舒服因而腐败得也快上不了马的八旗子弟。
  历史的另一个别名是:立此存照!
  陈建霖没有去死,在同伴和朋友的苦苦劝说下,砸碑之日他一人提着一瓶"武夷留香"酒,到了天游峰,陡壁危立无欲则刚,天游峰认得陈建霖,在那仙凡分界处开山路,选路线,陈建霖手抓岩壁烈日下爬行几个小时,倘不是神仙保护他早没命了!留下了这条命就得为武夷山做点事情,他躺在地上,喝一口酒看一眼山上山下的风光,九曲溪缓缓流去,隐屏峰历历在目,云彩也朝他涌来。他经常觉得没有人可以说话,他便上山,跟山说话跟树交谈对着清清的溪水喃喃细语,哭一场,痛痛快快地哭,眼泪流进九曲是一滴水,淌到石头上或许能长出一根草。
  他说他要在毁林碑被推倒的地方,栽一丛红杜鹃,春天就想种的,别人告诉他春天种不活杜鹃,到秋天再种,他说,我这几天就种,明年你到武夷山一定要来看看红红的杜鹃花……
  就在毁林碑将毁未毁之时,武夷山砍伐之声更加甚嚣尘上,砍伐者们明确无误地感觉到了有人包庇他们,没有好下场的准是那个立碑的陈建霖。
  一九八五年,崇安县贷款二十万元给红星大队党支部书记叶广昌,这位共产党的书记每天雇民工一百五十人上山砍树,在九曲溪的发源地三宝山实行烧光、砍光、买光的"三光"政策,先砍大树再砍小树然后放火烧山,伐木五千多立方米,占崇安县当年伐木量的四分之一。
  叶广昌伐木毁林有功,当上了县劳动模范。
  一九八六年,叶广昌继续砍,陈建霖化装成无业游民于九月二十四日到三宝山现场察看,一百二十人砍树不止烧山不止。
  陈建霖的眼前突然一片空,幻变出了一场大雨,山洪暴发,不再有森林不再有植被保护的三宝山上,雨水挟裹着泥砂汹涌而下,九曲溪成为九曲沙砾,我们的后人将凭借着先进的科学仪器在这里考察、挖掘,怅然地怀念着九曲溪里有水的时候,那清冽,那水中山的倒影,那溪流拐弯时的一片细微的涛声……
  毁林碑既毁,毁林的劣迹却毁不去,官僚主义者的愚昧、顽固,只对自己、对上级负责而绝不对人民负责的恶行也毁不去!
  历史将记住他们!
  子孙将咒骂他们!
  就山川草本而言,有地貌的变化为证;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心灵的碑石不朽。他们可以不说,冷眼看着那些大大小小的鸡虫,这样的碑谁能来摧毁?
  毁林碑推倒前后,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到一九八七年八月,武夷山风景区毁林事件迭起,从胸围六厘米的小树到四十四厘米的大树格杀勿论!武夷山还有多少树可砍?
  另有不完全统计:
  烧山一百六十七亩。
  毁林十三起。
  建炭窑四座占地三十亩,砍杂木毁林二万斤,烧炭八千七百公斤!
  我徘徊在武夷山的小径上。
  一个叫卖竹子拐杖的小青年,十六七岁,穿着不像山里人,一条紧身的牛仔裤,尖头皮鞋,头发很长。
  一根竹拐杖卖一元,在旅游旺季一天可卖八十根左右。我买了一根,为了和他多说几句话。"这竹子是批发的吗?"
  "砍的!"
  "在哪儿?"
  "山上。"他挥起右手一指。
  "没有人管吗?"
  "大家都在砍,不就一个陈建霖吗?"
  我顿时语塞,拐杖那么沉重,那是一根武夷山特产的方竹,上面印着五个字:武夷山留念。真的,真是一个很好的留念。
  这样的竹拐杖在很多个体户的店铺里摆着,一大捆一大捆,任游人挑选。
  我想:在武夷山的方竹被砍完之后,留下的这根竹拐杖,将是稀世之宝,可以进博物馆、拍卖行,锣声一响黄金万两!
  秋日夕阳的余晖将要从这一片杂木林中消失了,大王峰的山顶上还笼罩着一层桔黄色。
  我和一个砍树的乡民对话:
  "村里不都有护林员吗?"
  "就是护林员带头砍的,护林员还是党员,十有八九是乡长支书的七姑八姨小舅子,一个月拿四十元钱护林费,自己照样砍树,我们这些小百姓为什么不能砍?"
  "大一点的干部砍吗?"
  "他们也有砍的,不过砍不砍没有关系,有人送上门这不更好?"
  乡民的话使我想起:崇安县一百多个科局级干部中八十四个违章占田盖房,他们的新房的大梁中不知有没有武夷山的树?
  黄河故道和洪荒及大火、战争的再启示
  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二日晚,电视新闻:陕北高原的黄土山脉继续因为开山而受到破坏,大量的泥沙倾泻在黄河中。
  超负荷运行的黄水沉重而痛苦,在与人类积聚了几千年的因为不理解而生出的恩恩怨怨之后,有一天黄河的报复将会百倍地超过以往,它将追逐并淹没黄河两岸文明的一切,包括逃命逃得很快的人类,以及耕地、果园、所有的建筑。在尽情地宣泄之后,它将平静下来,留下贫瘠的黄沙,裸露的顽石,无数的沟沟坎坎,概而言之把成片的荒芜铺向人间……
  地质学家和生态学家已经一再证实,黄泛区的地层下至今还残留着当年森林和茂密的水草的痕迹,还有在原始森林中曾经活跃的、既可以自由地对天长啸也可以悠闲地在林中散步的走兽的尸骨化石。人们还有十分充足可靠的理由去想象昆虫与花草之间的缠绵,色彩斑斓的草地和沼泽上雾气缭绕的情调,还有各种飞禽。
  后来没有了。在森林被砍倒伐尽之后,所有的花草枯萎了,翅膀折断了……
  因而黄河并不忏悔。在远远近近的人们的"治黄"的声浪中,黄河无动于衷,我行我素。
  历史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历史也说:对于森林和植被的最大规模的破坏,也是从黄河流域开始的。在失去了绿荫之后--我们的祖宗欠下的深重的罪孽--几千年子孙们付出,并将继续付出家破人亡田毁地荒的代价!
  我也曾在录像机前畅游于黄河的发源地及黄河上游的青山碧水花木飞鸟之间。
  中央电视台黄河摄制组拍摄的黄河纪录片,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曾有幸先睹为快,我惊讶于黄河的源头那么平静,黄河的上游那么美丽,没有见过那样清澈见底的河水,没有见过那样洁白如玉的浪花,没有见过如此众多的无名的美丽的山花野草……
  黄河原来是这样的!
  大片的连绵不断的森林。
  出没在森林中的野鹿,已经变得十分稀少的野马。
  花草们因为无人欣赏而尽得天然之美,况且它们并不孤独,在花草之间它们自有它们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又是平等的,漫长的岁月中避开了它们幸运地在居高临下的挑剔和无情的攀折。
  一个岛屿上的景观更使人类汗颜:那么多种类的鸟,有的凶猛,有的柔弱,有的美丽,有的笨拙,有的会在这小岛上衔几根草筑一个窠,有的一无所有却在晚上归来认定是自己的家。彼此间只有嬉闹没有斗争,都是雌雄双双同居,并且共同负着"养儿育女"的责任。而对于破天荒地闯到这个岛上来的人,也毫无惊恐,只是伸长着脖子看着,以为是它们大家族中新的一员,有几只红嘴长腿的鹭鸟甚至款款走近。
  这里的一切都维持着从久远的岁月遗传下来的生态平衡,自生自长自灭,鸟类从草原上获得食物,又用粪便肥沃草原。野兽之间厮杀争斗的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竞争以后生存下来的动物以各自的优势保存并发展自己,弱肉强食的现象在动物世界是不会灭绝的,但同时又是优生的一种手段。
  森林有很多角落。
  草原也非常辽阔。
  牧民们似乎并不担心别的凶兽,他们养狗是为了防止狼的偷袭,一只狼不可怕,可怕的是群狼,狼的集团作战术连狮虎都为之畏惧。牧民说,没有狼,我们的牛羊将不会聪敏,猎狗也会变得懒倦。
  总之,倘若没有人的干预,没有双管猎枪、霰弹、毒针,动物世界的一切纠纷将会以它们特有的自我调节的形式进行,并且绝不会灭绝了兽类。
  这一切似乎都与黄河无干,其实息息相关着。在森林和植被的保护下,水土不会流失,泥沙无法蠢蠢欲动;而同时黄河作为这一带生态平衡网络中的一条关乎命脉的血管,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清水的滋润,不会有饥渴的草地、小鸟和走兽。
  于是黄河便书写着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仿佛要在一个湖泊中休养生息时而又穿越于高峡险谷的壮丽史诗。
  它的水的颜色是与青草绿树一致的。
  它的平静的舒展是黄河母亲的胸怀。
  它的激越是面对险阻、冲突而必须穿越的一支高昂的歌,赞颂大自然中的强者也激励弱者。
  没有泥砂。
  没有灾难。
  黄土高原与黄河是不可分割的,不仅因为几千年来黄沙滚滚入黄河,还因为四千多年前这里曾是连绵的原始森林,水源丰富,土地肥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为世人所瞩目的黄河文化。
  据古籍提供的资料,在周代,黄土高原的森林有四点八亿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三。
  这样一幅中国古文明史上如此壮观的森林与黄河的图画,后人是无法想象的,也无法用语言表达,人们只能感慨于人类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情况下的如此疯狂而巨大的破坏力,一斧一斧地把一株一株大树砍倒,造田种植的短暂的繁荣之后,便开始了长荒久旱的灾难的历史,直到今天,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月亮瞠目结舌,可是人们无法使"黄河变清",而只能作为豪言壮语留在教科书和宣传手册上。
  中国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农业经济是主体是基础,农民是以吃饱饭为生产和生活目的的,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和极度的贫困不断地磨损和削弱了中国人的优良素质,使之习惯于苟生和偷安。同时又使农民不得不去毁林开荒毁草开荒,以最简单的手段获得最简单的生活必需,也留下了最复杂最庞大的后患。


首页 2 3 4 5 尾页


 

 

 

相关人物

石评梅   石舒清  母国政  穆静  穆 青  梁衡  柳青  海 男  贺敬之  韩静霆   韩寒

相关文章

徐刚   伐木者,醒来!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