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前几天突然暂时性耳聋,在去往山东潍坊的路上,还要不时验血。就是这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还是坚持参加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全国木版年画中期推进会的全部会议日程。整个会议上,随处都可以感受到他的那股抢救民间文化的激情和深深的民间文化情怀。在会余,笔者就木版年画抢救工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冯骥才。
问:在2004年到来之际,您觉得召开这样一个中期推进会有什么特殊意义?
冯骥才(以下简称冯):实际上,中国木版年画的调查工作已经进行一年多了,现在进入了收获阶段。所以现在很有必要把大家聚集起来,一起研究一下阶段性的收获方法,统一思想路径和工作规划。毕竟中国木版年画的普查和整理是个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同时,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各个方面的工作人员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和教训,看看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一点很重要,春节期间是年画制作、张贴的活跃期。赶在春节之前召开这个会议,意在唤醒人们对年画和包括年画风俗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化的重新认识。
问:全国年画抢救工作自从2002年启动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实际可见的被抢救下来的文物之外,所做的工作在改变人们的认识上起到作用了吗?
冯:通过我们这一年的工作和大力推动,学者们在媒体上不断地呼吁,我们的文化行为感动了国人,民间文化逐渐热起来了。前几天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摄制组来找我,说他们的新闻中心准备专门做一个为期一年的节目来宣传民间文化,当然也包括年画在内的系列节目。台湾的一些访问团,包括联合报、中国时报等媒体,也很关心目前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进展情况。我们的工作和努力得到了广泛的回应。目前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也被纳入国家民间文化保护的整体规划中,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在加紧制定之中。
问:2004年1月1日,由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等院校联合发起的一年一度的“青年遗产日”再次举行,我们的青年开始关心大地母亲的文化,但这就意味着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会十分顺利地进行下去吗?
冯:实际上,我们的民间文化还是处在困境之中,其实这种困难也是非常之大。中国的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太快了,大批优美的、风情各异的、极其具有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基本上是无人守望,被放置在那里等死。我曾经到福建的中国古印刷之乡,发现那里的印版只有一块了。当地人告所我,他们那里的古印版已经被古董贩子淘了10年了。我们的民间文化正在大量地消亡,很多民间艺术面临着艺绝人亡的危险境地。
问:那您觉得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冯:在接受《面对面》采访的时候,主持人王志问我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回答说,是经费。我现在已经呼吁了两年了,至今还未接收到一个企业的实际赞助。我们有很多企业可以花几千万去邀请皇马,花几亿去搞选美,但就是没有人来出资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我现在很孤单,得不到更多的支持。虽然民协有很多工作人员,但他们大多分散于全国各地。民间文化的抢救工程很大,需要行政、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除了国家社科基金提供的30万元之外,我目前还没有得到更多实际的帮助。
问:目前,民间文化生存的环境正在迅速地改变,很多人认为,既然这种文化的生存环境改变了,那么依附于环境的文化走向消亡就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了。您觉得您现在所做的工作是在保护静态的文物还是在保护活生生的文化?
冯:我们首先要保护的是文化以及它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是立体的,有时候我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不自觉的。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比如中国人有很深的春节情怀,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我们总会想到要回家,这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延续。文化一旦进入民族心理是不可逆的。
我国与挪威签订过一个协议,在黔东南地区试点保护一个苗寨的文化生态环境,借鉴西方保护民间文化的模式,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这个地方的生态和周边环境,保持原有的农耕文化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不排除把现代科技输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这是一条很好的路子,我也很想试试。
冯骥才,男,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专事摹古。“文革”后为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1985年以后,其“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集近50余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由「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10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30种。
◎冯骥才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出版各种相关著作,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辨性与呼吁性的文章,并在海内外举行相关的演讲,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