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醒俗画报

作者:冯骥才

  几年前,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李欧梵先生来津看我。那时候,他正对清末民初中西文化碰撞时期上海的社会形态发生研究兴趣,因此迷上了那个时代上海出版的画报。从早期的《点石斋画报》到后期的《良友画报》,中西交错,色彩斑驳,非鱼非鸟,极是新鲜和奇异。
  在我家聊天时,我便拿出20世纪30年代天津出版的《北洋画报》、《玫瑰画报》、《华北电影画报》等等给他看。他睁着吃惊的眼睛望着我说:“怎么天津也有这种画报?”我笑而不答,又把一匣《醒俗画报》放在他手中。他失声叫道:“这不和上海吴友如的《点石斋画报》一模一样吗?”
  于是我说:“那时,上海与天津一南一北,同为东西文化相撞前沿的城市,社会形态差不多。从桌球(乒乓球)、玻璃丝袜(丝袜)到小洋楼,凡上海有的,天津也有。”
  这一来,他对天津的画报也生了兴趣,死磨硬赖从我手里“抢”走几本《华北电影画报》,还顺手抄走一册印着不少周璇和蓝苹(江青)照片的迷你型的小画刊《玲珑》。
  由清末到民初,中国的社会腐败,政治软弱,外侮日切,一些有责任感的文化人便站出来,或兴办教育,或立坛宣讲,或创办报刊,主张铲除社会陋习与种种痼疾,开启民智,振兴中华。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难看出《醒俗画报》中“醒俗”二字的立意了,那便是要把民众从习惯而不自觉的种种陋习中唤醒,承担起共同兴国的重任。
  《醒俗画报》和上海的《点石斋画报》一样,都创办于光绪年间,也同样使用单面有光的粉画纸和当时先进的石印技术,方形开本,每本十张折叠页,每页两面印刷,凡二十图,十天一期。刊物一开始就有鲜明特色。它面向大众,内容全是图画新闻,大至时政要事,小到市井信息;识字者看字,不识字者看图,很像大本的“小人书”,物美而价廉,一时颇受欢迎。故而很快就改为五天一期,一月六期。
  画报的主办者是几位新学的倡办者。社址设在西北城角自来水公司旁一座小楼内,后迁到城里广东会馆附近的平房里,条件简陋,但主笔却是津门一位知名的文化人陆辛农先生。
  陆先生个子不高,为人爽利,能书擅画,喜欢植物学和制作标本,精于小写意花卉。记得我年轻时在国画研究会工作,见过他几次。他年事虽高,说话朗朗有声,十分健谈,喜欢开怀大笑。他对津门掌故知之颇多,常在报端发表文章,笔名“老辛”。文章中怀古论今,总是包含许多珍贵的史料细节,观点也很开放,他属于那个时代的开明人士。因而他主编的《醒俗画报》,自然是内容鲜活、视野开阔了。
  《醒俗画报》还邀请一位名叫陈恭甫的画家作图。陈先生是一位市井名家,善画时装人物。这在当时充斥古装仕女和山水花鸟的画坛上是很难得的。陈恭甫的画很写实。他虽然不像上海吴友如那样精工细致,却密切配合新闻,画得很快,半工半写,但极有生活气息。在今天看来,画中许多场面,都是今日再难见到的历史生活的图景。
  《醒俗画报》具有很强的批评性,这是上海的《点石斋画报》所不具备的。它始自创刊,每期封面都是一幅“讽画”。用辛辣而幽默的笔法,鞭挞丑恶,抨击时弊,特别是直接针砭官场的种种腐败,在当时是颇需要勇气和胆量的。这些直接介入生活与现实的办刊方针,贴近了百姓的所思所想,自然受到世人的欢迎。尤其当时“漫画”一词尚未流行,讽画应是最具时代精神的新型画种。
  也正为此,《醒俗画报》经历了一次很大的挫折。
  1908年初夏,成亲王之子载振赴黑龙江视察而途经津门,天津南段警察局长段芝贵为了谋求黑龙江巡抚职务,用巨金买伶人杨翠喜向载振行贿。这桩“美人贿赂案”惊爆于世后,津门画家张瘦虎画了一幅讽画名为《升官图》———这应是中国漫画史第一幅反腐败的漫画了。他投稿给《醒俗画报》,揭露这一丑闻。刊物的主办人吴子洲胆小怕事,阻挠这一图画新闻的发表,因之主笔陆辛农与另一刊物主办人温子英愤然而去。一时此事也成了新闻。
  后来,解体后的《醒俗画报》改名为《醒华画报》。馆址迁至当时的奥租界大马路(今建国道)。办刊的方针并没有改变,一直坚持着《醒俗画报》创刊以来锐意批评的思想倾向。尤其是在图画新闻上的自由评点,犀利而尖刻,为全国任何同类刊物所不及。此外,还增加了绘图小说、科技常识、趣味猜谜等内容,更符合大众生活的需求。至于封面图案,一直采用讽画,风格一如既往。《醒华画报》的寿命不短,从清末跨时代地一直办到民国初年(1913年)。
  陆辛农与温子英离去后,在日租界旭街德庆里内另办一份《人镜画报》,开本比《醒华画报》略略横长一点,只是文字采用了新式的铅字印刷。办刊主张和《醒俗画报》没有两样,也是用讽画来做封面,只是增加了文字版面,更适合识字的人阅读。相对平民性也就差一些。
  这样,一时天津就有了两份画刊———《醒华画报》与《人镜画报》。
  在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几年,天津出现的这些画报,显示了这个城市文化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自愿担当的唤醒民众的责任,而且敢写敢画,富于勇气。今日读了,仍心生敬佩。

 

 

 

相关人物

周汝昌  周嘉俊  赵大年  赵燕翼  赵丽宏  叶文玲  叶延滨  星竹  杏林子  闻捷  闻采  乌热尔图  邵燕祥  桑 原  穆静  穆 青  雷抒雁  雷达  路遥

相关文章

珍珠鸟文章分析   冯骥才   俗世奇人分析   冯骥才:田野书斋两处风光   冯骥才:文化是情感的载体   罗丹的私人化雕塑   珍珠鸟    冯骥才:文化是情感的载体   花的勇气   神鞭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适得其所”?   谁的画价高?   醒俗画报   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   为周庄卖画   文化可以打造吗?   书房花木深   草婴先生   城市可以重来吗   谁来操办节日   散文-难忘我的篮球教练   散文-黄山绝壁松   散文-思想与行动   散文-文房两篇   散文-夕照透入书房   散文-在雅典的戴先生   最后的惊慌     米开朗基罗    《珍珠鸟》课堂实录   《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1   《珍珠鸟》说课稿2   《珍珠鸟》说课3   珍珠鸟说课教案   冯骥才:保护农村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书桌      俗世奇人分析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