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曙原创
作为生物的社会
执教 胡家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
2.分析文章大意,理解生物与人类社会的有关特点。
3.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认识生物社会的正确态度。
4.理解文章语言特点,通过仿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文章大意,了解生物与人类社会的有关特点。
2.理解语言特色,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
2.训练以拟人为主体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师生对话,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突破难关。
脑筋急转弯:
大家今天注意看学校电子显示屏上的标语吗?内容是:“欢迎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光临我校交流指导!”考你们的是:“交流指导”是什么话?
学生回答。
答案:“人话。”
探讨:“这个话不用人类语言讲,怎么讲?”(提示第一段的有关语句。)
二、学习课文。
1. 初读浏览,了解大意。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1)用课文中的词语替换题目中的“社会”,填空课题:
作为生物的
(2)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把题目中的“生物”具体化,填空课题:
作为 的社会
(3)在上述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在阅读课文中,你觉得哪些段落的意思是容易理解的?请概括。
(2)哪些段落不太容易理解?
师生共同分析。
3.探究作者观点态度。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1)完成有关练习,见投影:
根据文章中的有关段落,下面对作者的思想态度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传统生物界认为,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没有什么联系,作者称此是一种糟糕的态度。
B.作者以为,对于昆虫的活动,要想从中看出有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是违反科学的。
C.昆虫既是一些个体,又是庞大动物体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如此,作者希望它们是异己的。
D.作者愿意承认,科学探索是一种孤独的事,但或早或迟,总要和别人交流变成群体性的事。
(2)投影,介绍作者及作品。
4.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属自然科学小论文,作者表达自己认识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讨论交流。
对比:①生物的社会行为与人类行为;②个体与群体对比(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5.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并作针对性训练。
(1)对比阅读第1和第3自然段,看看这两段语言有什么特点?
拟物,拟人;幽默,风趣。
(2)语言表达练习。
讲述,2009年高考浙江卷(轮椅网球)和四川卷(地震抢运伤员)的图画题。
提出鉴于2009年最大的事情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0年高考会有这样的一个图画描写题:
仔细读图,参考本文第3段的语言特点,用拟人手法为主体,描写画面内容。100字左右。
投影图画(鸽子红旗图)
学习练习,交流。每4人选出一个稿子,交老师投影,评价。
三、课堂小结。
2009年安徽卷第20题语言表达题是,围绕“自主学习”,在“能学”是指什么后续仿写“想学”是指什么、“会学”是指什么、“坚持学”是指什么。
学习本文后,请结合实际,填写一个排比性的语段:
学习了《作为生物的社会》,我知道了 ,理解了 ,学会了 。
教学前记(消灭本课的十大战略战术原则):
1.学科原则: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而不是生物课或其他课。
2.目标原则:把语文课上成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课,而不是语文知识培训课。三维既非并列也非均分。要心中有三维,眼中重能力,入手讲方法。
3.内容原则:教材提供的一桌佳肴,具体吃什么一般先优选大菜,其他可自选。
4.主体原则:以典型材料为触媒,以有效对话和活动为载体,激活并优化学生思维,真正落实学生主体性。
5.认知原则:文本学习遵循整体—局部—深入的认知逻辑,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6.学时原则:课堂是学习的驿站,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在课堂解决,建立课内外联通的学习机制更有宏观意义。
7.应试原则:在应试背景下,自觉把文本学习与高考训练相接轨。
8.预设原则:课堂教学整体上应线索清晰,微观上可旁逸斜出,在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中体现文本教学小目标和语文素养大目标有机融合。
9.工具原则:多媒体等工具应有利提高课题效率,不应成为影响学生语言感知、感悟、运用的障碍。
10.模式原则:有些规则要尽量遵循,有些过程可灵活把握,从而构成人人皆有的规则加创新的语文教学非典型性模式。
教学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