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段,写举行政权交接仪式的时间、地点和“瞬间”。
第4、5段,突出江泽民主席的庄严宣告及巨大影响。引述江泽民主席的讲话,着重表述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政权交接,香港回归,举国欢腾,普天同庆。对于这百年盛事,作者是用浓墨重彩来书写的,这从导语就可以看出。一般新闻的导语是第一段或第一句话,这篇新闻的导语则用了五段文字,概括报道事实,揭示消息的中心意思,唤起读者对新闻的主体的注意。
第二部分(第6至25段),新闻的主体,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这部分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第6、7段),点出交接仪式正式开始的时间,介绍中英双方出席交接仪式的主要官员。
第二层(第8至10段),概述查尔斯王子的讲话。其中突出两点:赞同“一国两制”,支持《联合声明》。
第三层(第11至15段),特写降旗、升旗仪式。
第四层(第16至23段),详述江泽民主席的讲话。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主要精神有三点:①香港回归祖国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②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③香港今日繁荣的根本原因和香港的美好未来。
第五层(第24、25段),扼要交代两国领导人握手合影和交接仪式结束的时间。
本部分作为主体部分,对报道的事实作了具体的叙述和展开,突出地叙述了三个内容:①查尔斯王子的讲话;②降旗、升旗仪式;③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三个内容之中,降旗、升旗仪式,作者用生花妙笔进行了描写;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作者作为重点进行摘要表述。五个层次根据交接仪式的程序,按照时间先后排列。表述交接仪式程序的语言标志有:“开始”“后”“之后”“接着”“随后”“结束”;表述具体时间的有:“ 23时42分”“23时46分”“23时56分”“23时59分”“距零点只差几秒”“7月1日零点整”“凌晨零时12分”。这样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真实准确。
第三部分(第26至29段),新闻结语: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的人数。这些必要的交代,表明了所报道的事实的完整性。“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与导语中的“举世瞩目”相应,“历史性的一幕”与导语中的“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相应。这样的结尾,使全文的结构浑然一体,又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余地。
3、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尽管作为新闻有时可以采用自然结尾的办法,但文中叙述的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对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各国记者人数,有必要进行介绍,这都表明报道事实的真实性,这是其一。其二,文中多处互为照应,如:“历史性的一幕”与“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与“举世瞩目”等,这都表明了报道事实的完整性。
(2)香港回归究竟有什么历史意义?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标志着中国人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只有在国力强盛的今天,才得以实现。
②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光辉典范。
④标志着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全正确的,它为国际社会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成功的范例。
⑤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20世纪世纪史上的大事。
(3)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语言准确、简明。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体会:①有些词语富有高度的概括力。如“百年沧桑”“举世瞩目”“新闻媒体”等。②有些语言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如:“隆重”“肃立”“庄严”“肃穆”“经久不息的掌声”“雷鸣般的掌声”“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准确、简明地渲染了交接仪式的气氛。又如:“缓缓降落”“徐徐升起”,“缓缓”“徐徐”是同义词,但是在文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各得其所,不可互换。③避免用语重复。如:导语中和主体里都引述了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但作者努力避免了前后语言的重复,读起来显得干净利落。④文中用了一系列准确表达时间的语言:“……午夜至……凌晨”“23时42分”“7月1日零点整”“凌晨零时12分”,等等。从这些准确表达时间的语言,我们亦可体会到政权交接仪式的“隆重”。
《七根火柴》
1、字词积累
霎时shà 青稞kē 蹒跚pánshān 一张一翕xī
擎着qíng 篝火gōu 一小撮cuō
2、内容把握
火柴是极其普通的,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却有不寻常的意义。在红军长征的日子里,红军通过的草地绵延几千里,草地气候变化无常,暴雨时作,遍地潮湿,就是这小小的火柴,它挽救了多少战士的宝贵生命,它给部队带来温暖,带来希望,它使红军长征走向胜利;也是这小小的火柴,在长征路上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七根火柴》讲述了一个无名战士把用自己生命保存的七根火柴郑重地托付给战友、部队的故事,歌颂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对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
文章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描写环境,烘托火柴在这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关系着长征部队的安危。其中用“奇怪”总括草地天气特点,第2段为客观描写,第3段通过卢进勇的观感描写,第4、5段从身子的颤抖、衣服的潮湿自然引出对“火”的向往。
第二部分(从“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到“笔直的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到“我扶你走吧”为第一层,正面描写无名战士的叫声、肖像、动作、语言,渲染他垂危的状况,引发悬念。从“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到“笔直的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为第二层,描写了托交火柴的全过程,烘托出无名战士的悲壮形象。
第三部分(从“这以后的路”到结束)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这一部分色调鲜艳,火的热烈,谈笑的欢乐,让人感受到了温暖、力量,从而使无名战士的形象愈发悲壮,可歌可泣。
3、问题探究
(1)想必党证上会有战士的姓名,为什么作者给主人公连个名字都没写上?
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很自然地交代这位战士的姓名,因为当他在曙光中揭开党证,党证中定然会清楚地出现他的姓名。作者有意不写这位战士的名字,正是他匠心独运之处。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人民英雄为了维护民族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