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过爱情——舒婷《致橡树》主题再认识
|
作者:陈振林 2005年10月23日,第二届全国文学教育与课堂教学高峰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邀请了舒婷、彭荆风、叶文玲等诗人作家现场讲学。笔者有幸参会,聆听了舒婷先生关于《致橡树》创作过程及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感言,不由地重读《致橡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又不得不对《致橡树》主题有了一种再认识。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常常作为“爱情诗”的典范之作来阅读。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2004年版)“课文鉴赏说明”中明确地写道: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我们语文教师90%以上的教师在讲授《致橡树》一课时也是把它当作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来教学。 《致橡树》真的是一首爱情诗吗? 还得从诗人舒婷创作《致橡树》的前后经历说起。舒婷,原名龚舒婷,也名龚佩瑜,但“龚佩瑜”一名只是在龚氏族谱中出现。后来写诗有了点名气,“就剩下了个光秃秃的‘舒婷’”(舒婷语)。她1977年的时候,还是个20多岁的女孩,当时在一个小工厂上班,就在那一年的某个晚上,她与朋友在鼓浪屿散步,大家谈到了择偶的标准,有个朋友发表感慨:现在的女孩呀,太弱不禁风了,总得靠找个强有力的男友才能过下去……舒婷听了很气愤,回到宿舍的当夜就写下了一首名为“橡树”的诗,她认为,女性就“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就“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写完之后,她便托人将这首诗带给著名诗人艾青看,恰好诗人北岛去艾青家,看到了此诗。北岛便给舒婷回了封信,并附上了自己的5首诗。后来北岛将此诗题目改为了“致橡树”,最先发表在北岛创刊的油印刊物《今天》上,接着又张贴在北京西单民主墙上,受到了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喜爱。后来,北岛推荐,此诗发表在1977年4月号《诗刊》上。舒婷至今没收到稿费,说“北岛收了稿费,喝酒了”(舒婷语)。 我们再来读一读《致橡树》。 诗的前半部分,“我”“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只像泉源”,“也不只像险峰”,借比喻表现现代女性的觉悟意识。不攀援,不做依附品;不陪衬,不做装饰品;不索取,不简单地给予。诗人以六个比喻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诗的前半部落脚点落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诗上,诗人借“木棉”向“橡树”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两者是独立的,又是并立的。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面貌表现对旧观念,旧伦理道德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跃然纸上。 那么,怎样看待诗的后半部分“伟大的爱情”呢?这种“伟大的爱情”植根于平等: “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很明显,这是一种平等的爱情观。互相独立、平等;心灵相通;相互尊重;息息相连;男有阳刚之气,女有阴柔之美;共享生活的甘苦荣辱,共同承担人生的重担;忠贞不谕,心心相印。 从这首诗的整体看来,它就是一首“女性独立”的颂歌,在这曲颂歌里表达了一种平等自由的爱情观。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把《致橡树》看作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是有失偏颇的。 关于中学语文诗歌教学,风趣幽默的舒婷也谈到了自己的观点:诗歌是真正表达诗人情感的,是一个整体,而评论家们的工作是常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使之支离破碎,语文教师们的工作呢,是常喜欢将它肢解后剁成肉泥,这还有什么味道呢? 话虽幽默,却令人琢磨,更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深思。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致橡树,舒婷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跨过爱情——舒婷《致橡树》主题再认识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致橡树》说课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