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橡树》说课稿
|
《致橡树》说课案 四川省达县第三中学 杨 华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爱情诗代表作。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诗人构思、立意新颖,以比喻、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把人的感情倾注在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树木上,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爱情的理想境界。在诗中,“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对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的爱情的渴望。 同时,作者在诗中也告诉我们,“人该有自己的尊严、独立的人格”,即既与人相融而又不失去自我。 二、学情分析: 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因而,引导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用诗的旋律来鼓荡单调的思绪,有利于促进其健康情操的形成,也有利于在对诗情的赏鉴中启发、引导他们思考人生。 三、目标及重难点确定: 1.知识目标:掌握朦胧诗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本课教学重点,“诗歌意象象征义的分析”是教学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探究: 教法:作为自读课文,应把课堂和课文都彻底地还给学生,因而应该让学生成为自己在阅读中去感受课文,感受舒婷,也感受爱情和人生。 学法: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这个环节主要是创造气氛,奠定情感。可以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或撰写的爱情格言、爱情经典故事简介及评述,带着一种探寻新观念的态度走进本文。 (二)诗句鉴赏。 通过多媒体配乐朗读,学生齐读,然后默读,渐渐深入诗的氛围,在品味诗的语言的同时,感知意象。 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通过自发朗读、自由讨论,要求学生在诵读中探究意象。一是体会“橡树”和“木棉”这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所象征的男性美和女性美,二是体会用他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 在体会主体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归纳其他意象的特点,理解作者借其他意象所表达意蕴,明白其他意象对主体意象的反衬作用。 例如,“凌霄花”,作者的态度是“绝不学”,显示其鄙夷的态度,因为“凌霄花”攀援,是一味地攀附,完全依靠橡树,就像生活中那种不依靠自己的独立,而是要找有钱的、有权有势的人一样;而“痴情的鸟儿”属于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作者的态度也是“绝不学”,予以完全否定,瞧不起。 在此,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她们与“橡树”相比,都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作者用排山倒海般的贬斥与否定,突出一句话:“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致橡树,舒婷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致橡树》说课稿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致橡树》说课稿1 |
下一篇文章: 跨过爱情——舒婷《致橡树》主题再认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