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赞美》一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2、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并感受反复咏叹中蕴涵的深厚意味。 3、理解诗中密集而又繁多的意象群以及他们所表达的丰富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对部分疑难诗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祖国”二字,说起“中华民族”这个特定的词,一种特别的情感就会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请你在“祖国”二字前面加上定语。 伟大的、历史悠久的、人口众多的、地大物博的、苦难深重的,走向现代化的 在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请看一位诗人怎样抒发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赏析诗歌 (一)现在,我们就以诗人的眼为眼,看看在流亡的途中目睹到的祖国面貌。 朗读第一节,思考:1、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他心目中的祖国? 提示: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 朗读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提示: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作者对祖国既爱又怨。 2、从这一节中,我们不但可以看见祖国大地的辽阔苍茫、历史的悠久与沉重,也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请找出描绘人民生存状态的诗句。 提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向我们展示的是被苦难折磨的、忍辱负重的人民。 3、“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他们的眼睛缘何干枯,又在期待着怎样的热泪? 提示: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 也许是饥饿期待温饱,也许是动乱期待和平;也许是在黑暗中期待光明,也许是在苦难中期待幸福……总之,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在这双眼睛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 (二)现在就让我们把镜头聚集在一个农夫身上。看看他怎样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希望,怎样在民族危亡关头作出自己的选择。指名学生朗读二、三节,思考:1、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理解难句: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再一次相信名词,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提示:前两句说明原先过着和他的祖先同样的宁静生活;后两句说明他在革命的感召下,踏上了有死亡威胁的斗争征途。 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从这些语句看来,这个农夫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缩影,农夫的出走,昭示着整个民族投入了抗日救亡的洪流。 2、这首诗之所以五十年来一直备受喜爱,是因为它不是简单的革命浪漫主义,而是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民族的重负。农夫出走之后,不仅他自己有着死亡的威胁,失去了顶梁柱,他的家庭将会怎样呢?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3、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三)苦难依旧深重,大地依然贫瘠。然而有了民众的觉醒,就会有民族强大的希望。请同学们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1、这几句写的是什么?“一样的”和“仍”字说明了什么? 提示:倾圮的屋檐,枯槁的树顶,荒凉的沼泽,悲鸣的乌鸦……这些涂满感情色彩的意象渲染出一种萧索、破败、冷清、凄凉的氛围。 作者通过“一样地”和“仍”字反复强调人民的痛苦未改、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学生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提示: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四、总结与延伸 1、小结全诗。 (1)《赞美》一诗的的思想主旨是什么?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 (2)诗中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 这个民族虽然历经磨难、饱经风霜、忍辱负重,但已经觉醒,面对死亡敢于抗争,而且坚强不屈。反复歌咏“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包含着诗人对一个已经起来的民族的深情礼赞和崇敬。 2、拓展阅读 阅读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的中节两节,比较它与《赞美》一诗在立意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之处:都写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 都强调了祖国贫困、落后的悠久历史; 都揭示了人民的痛苦和民族的希望。 【板书设计】 赞美 穆旦 ↗灾难深重的祖国 赞美—→忍辱负重的人民 ↘逐渐觉醒的民族 《致橡树》课堂实录
执教:重庆市铜梁中学田贵远
一、导人新课部分 1.课件封页展示(鼠标点按动画文字;;背景音乐伴奏)(营造上课的气氛,逐渐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2.上课、呼立、行礼、问好、安座。 3.老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学生齐答:喜欢!老师:那么我们先唱一首歌的片段,好吗?学主齐答:好!(开课求新,依据学生好奇、求新的心态,刺激学生兴趣,从而再次调动学生动机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4.(老师用鼠标点按《梅花三弄》片段)师生合唱:“红尘自有痴情者,莫道痴情太痴狂……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 (老师再次强化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 初步引发其审美愉悦。) 5.老师:歌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一句中“情”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腼腆的笑齐答)爱情。 6.老师:因为爱情,成为人们演绎的一幕幕或悲或喜的故事也成为社会生活中一道道 绚丽多彩的风景线。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把握,更要找到课本与社会生活中的结合点,通过学习课本来关注社会现象,今天我们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关注社会现象。所以,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鼠标点按动画字幕)爱情是什么? 7.老师:其实每个人对爱情的感悟、理解都不一样,成人们都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今天,我们欣赏当代女诗人舒婷一首《致橡树》,希望欣赏后能得到一些启发。(鼠标点按动画字幕)致像树 舒婷 二、诗歌赏析
(一)整体把握、宏观欣赏
[诗歌的整体意象把握是对诗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故欣赏诗歌不可肢解诗的语言,否则,诗会显得枯燥无味。] 1.老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请同 学们首先欣赏配乐配画的诗朗诵。(诗歌欣赏必须要反复朗读,通过对音韵、节奏、意象的反复品味,才逐渐悟到诗中情感,为共呜奠下基础。(鼠标点按《致橡树》诗朗读,声音为丁建华原生带转化而成,画面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VCD画面[消声处理])。学生:(随着诗朗读而进行第一遍欣赏,专注、投入。) 2.老师:听别人朗读仅仅是欣赏的开始,我们需要自己去读、自己去品,下面我们分部朗读:(女)我如果爱你--……不,这些都还不够!(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你有你的铜枝铁干(男)像刀、像剑、也像载;(领)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女)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合)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课文结束。(分部朗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品味全诗的情感,并且对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有初步的把握、领悟〕学生:按分配朗读,感情逐渐投入。 3.老师:从自读提示中可知,本诗可以理解为表现诗人爱情观的,按这一理解分析,诗人一开始就用意象表明了她的爱情观的吗?学生:不是。老师:诗人开始对某些爱情观持否定态度,然后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这自然 将诗分为两个诗节,分在何处?学生:“不,这些都还不够!” (整体把握,有助于对诗整体意象的领悟,这是欣赏诗的第一步。〕
(二)第一诗节赏析
1.老师:请全体同学朗读第一诗节。 [鉴赏必须反复朗读、品味。]学生:尽量投入感情朗读。 2.老师:诗歌赏析需讲究方法(鼠标点按动画字幕)。鉴赏指导:寻找意象,根据意象体味诗 人传递的情感。[方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仅仅是学习中的引导者。] 3.老师:请找出第一诗节的意象,它们依次是什么?学生: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4.老师:诗人通过六个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对此问题自由交流、讨论。先同桌交流,相互启发,刺激思维得以扩散,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用口语组合表达出来,以求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此可以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创新能力,最后老师适当总结。] 学生甲:我认为凌霄花是指现实生活中那种攀附他人的一种爱情模式,痴情的鸟儿是没有价值的单方依恋的爱情模式。学生乙:我认为凌霄花是攀龙附凤,痴情的鸟儿是小鸟依人,泉源、日光、春雨都仅仅是由衷的奉献,这些爱情关系中的双方不是本质上的平等,当然也缺少一种独立性,所以女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掌 声)[陈至立部长提出:“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北师大发展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指出:“所谓创造性教育,意指在创造性型的学校管理和学习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设计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创造型学生的过程。”这一教学环节设计,旨在通过讨论、交流、声光色刺激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老师总结:两位同学将诗与诗人、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融汇贯通,真不错。同学们不仅领悟到了诗中的意象内含,而且还弄清了诗人持否定态度的原因,我为你们鼓掌。 (鼓掌) 5.老师:诗歌的意象塑造借助语言,而语言的表达又讲究技巧,试分析第一诗节中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哪些技巧?学生:运用了排比、比喻、象征、对偶 老师:同学们回答不错。我们先欣赏比喻,六个意象六个比喻,我们只选一个赏析,其余的由同学们课余去品味。 [希望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会品味诗的语言的魁力,课后举一反三]老师:试分析下面两组句子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鼠标点按动画字幕) 动画字幕
学生:交流、讨论(场面热烈)学生甲:我认为第一组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第二组的语言直露,不含蓄。学生乙:我认为第一组是诗的语言,第二组是议论文的语言。学生丙:我认为第一组因为用了比喻,所以它可以让我们浮想联翩,有味道,更美,第二组意思一目了然,但说得太直接,读完后反而没有味道了。老师:三位同学虽然都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但其主要意思都差不多,看来同学们对语言的感悟的确不错,诗多在意象上下功夫,而意象主动、形象可以借助许多手段,这三句诗人借助比喻,的确, 比喻能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比喻使意象更有感染力,比喻使诗歌更有诗的韵味。 6.老师:这六个意象在句式上有些特点,前两个意象都用3句表达,中间两个意象都用了2句,最后两个意象都用了1句,这样的句式变化,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变? (由于这个问题是诗的技巧鉴赏,对学生而言较 ,故先品味,后分析,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带感情地朗读第一诗节。老师:(引导)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女诗人对几千年来男女不平等现象冷静思考,希望在爱情上能够独立、平等,这种情感被压抑了几千年,现在似火山爆发,喷薄而出,其情感激昂澎湃,如大江之 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似钱塘之潮,一浪高过一浪,推向高潮,这是发自内心的宣告,也是反思后的呐喊,所以诗人最后喊出:不,这些都还不够!学生:循着这种感情,再朗读第一诗节。
(三)赏析第二诗节
1.老师:我们已经知道,鉴赏要借助意象来品味情感,联系标题,在第二诗节中诗人用了哪两个意象来表现爱情观的?学生:橡树、木棉 (鼠标点按动画图片)
2.老师:请找出只描写橡树和只描写木棉的诗学生:描写橡树的句子是:“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乾;”描写木棉的句子是:“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3.老师:请将这些诗句集体朗读一至两遍。 (通过反复体味,在感性上反复品味诗中的情感。) 4.老师:请说说这些诗句分别表现了橡树、木棉怎样的特点。学生:橡树的特点是阳刚,木棉的特点是柔韧。 (鼠标点按动画图片)
5.老师:在自读提示中提到,本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在爱情关系上,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学生:橡树象征富有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富有柔韧之美的女性。 6.老师:男性和女性虽然是两个有差异的群体,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请找出橡树、木棉相互联系的诗句。学生:(一边找一边朗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生:(一边朗读,一边赏析,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活动,在朗读之中体味情感] “紧握”、相触”体现出“相互交融、依存”;“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现出“相知相恋、心有灵犀”;正因为这种相互依存、相知相恋,所以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即是说既独立,又依存;正因为这种相知相恋,相互依存,所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即是说 可以同甘共苦。老师总结:橡树、木棉的关系是: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鼠标点按字幕)
7.老师: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和女性,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诗人希望追求的 爱情关系。而这种平等、独立、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就是伟大的爱情,这种爱情才会坚贞不渝,所以诗人最后总结出:“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即这种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对方的外在美,而且爱对方事业、精神、品质等在内的内在美。由此我们对诗人的爱情观就明白了。(鼠标点按)
三、寻找诗歌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思辩训练
[语文学习仅仅局限在课本上是不科学的,语文学习是为学生今后工作、生活奠基本,故联系社会尤其重要。本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课本学习中联系社会,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这一环节最具有创新。] 1.老师:诗人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爱情观,而当代人对爱情的诠释还有多种观点,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歌碟唱两首歌:《过把瘾》、《牵手》,思考他们反映的爱情观。 [将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培养他们了解社会,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能力。] (鼠标点按《过把瘾》、《牵手》的VCD片段。)学生:(随着音乐旋律唱起来。) 2.老师:有人希望爱得腾云驾雾,爱得天翻地覆,爱得轰轰烈烈,爱得迷迷糊糊;有人歌唱在爱的路上牵手走过春夏秋冬,在相敬如宾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其所爱,无怨无悔,联系歌碟内容和诗歌内容,谈谈你的感受。(鼠标点按动画字幕) 思考与讨论:将歌碟内容和诗歌内容进行比较,谈谈你的感受。 [由声、像、色组合刺激学生思维,分析社会现象,激活思维,从而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再次启发思维。将学生再次分为两组展开讨论,甚王可以是辩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学生甲:我是一名中学生,现在还不知道爱情的内含,但我对诗歌和歌碟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过把痛》是一杯烈酒的话,《牵手》该是一杯清茶,《致橡树》是一杯出自高级调酒师之手的鸡尾酒。我认为,《过把瘾》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爱情,《牵手》追求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致橡树》追求的是唯美的 非常理想化的爱情。我认为《过把痛》太前卫,太疯狂,没有安全感,《牵手》比较平淡,但很持久,《致橡树》太理想化,不是常人所能得到的,因此,我欣赏《牵手》 反映的爱情观。(掌声)学生乙:我曾经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据有关的社会科学家调查得知,人都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态,男女双方的新奇感最多只能持续三年零六个月,而之后,如果他们还能够生活在一起,有的是因为子女的关系,有的是因为责任和道义的约束。今天我们既然只谈爱情,我比较欣赏《过把 痛》中“轰轰烈烈”的爱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余学生反应不一样,有反对的,有指责的,有沉思的。) 学生丙:我不太赞成乙同学的观点,因为如果仅仅是为爱而爱,求得轰轰烈烈,为了那三年零六个月的相互吸引而恋爱,那不是每个人都在结婚和离婚的游戏中过一辈 子吗?那样社会上的单亲家庭不是会增多吗?而且也太没有责任感了。我认为舒停追求的那种独立、平等、相互依存、 同甘共苦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只要我们每个人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每个人都能平等相处,这种爱情也不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还是可以得到的。(掌声)学生丁: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给我启发太大了, 我以前从来也没有思考爱情这个问题, 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似乎让我也琢磨,爱情是什么。我认为我父亲母亲的爱情让我感动,父亲不大爱说话,很勤劳,母亲小心翼翼,他们在一起似乎很少有交流,但他们总会在天凉了给对方一件衣裳,在天热了给对方一杯凉茶,在默默劳作中平平淡淡地走过了他们的大半辈子,今后也是在这种平淡中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我认为,这跟《牵手》中反映的爱情是差不多的,我现在真的很感动,我认为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掌声)老师: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同学们的发言相当精彩,给我的启发很大,虽然有些同学的观点还有待完善,有些观点还不够辩证,但作为我们中学生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照、对社会现象的研究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我认为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四、诗歌主题的引申
(每首诗歌都会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如果强求一律是不科学的,也会限制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本诗也有不同的理解,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1.老师:同学们,我们说“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说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根据自读提示和创作背景,对本诗还有不同的理解。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单独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应该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下面的问题。(鼠标点按)
课后思考题:
(1)反复朗读,分析诗歌是怎样表现女性的自我完善的。(2)联系社会现实,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2.(鼠标点按动画配乐画面)封底展现,配《牵手》旋律。 (配乐达到余音绕梁之效〕
[快车下载]:
:(板示:致橡树 舒婷;微笑着面对六人围坐形成弧形的六组学生)同学们,这节课是自读课,我们要自读的课文是舒婷的《致橡树》。自读,主要是大家自己阅读分析理解,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可以吗?(交代“任务”,强调“自读”。) 生:(齐声)可以!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读时可以仔细些,并且要看一看课文的自读提示。(很快导入“自读”。没有多余的介绍,侧重让学生去“读”。) 师:(几分钟后)这个女同学举手了,请你先读,要不要到前面来? 生①走到台前朗读。 师:这个同学读得非常好!节奏、情感都把握得很不错,读出了诗人爱情的观念。不过,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你在读“不,这些都还不够”时读得比较柔弱,为什么你这样处理,而不读成“不,这些都还不够!”那样的强烈语调?什么道理?(听读何其仔细,且用“请教”提问,教者的导引,匠心独运。) 生①(思索片刻)我觉得这样读感情深挚。 师:你能够从这首诗本身的内容和角度来讲一讲吗?(向思维纵深引导。) 生②:这样读,是对旧的爱情观的否定…… 师:否定就应该强烈一点,读成“不,这些都还不够!”为什么反而要弱化语调? 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句怎样读更好,为什么?(引导学生对问题深研细究。) 生②:我们这一组认为这一句是对旧的爱情的否定批判,下面提出自己的新的爱情观,读得响亮一些强烈一些才好。 生③:我们认为这一句朗读时语调应该弱化,这样读对感情的深化很有作用。 师:这也是有道理呀,还有其他意见吗?(充分让学生畅所欲言,调动其思维向纵深发展。) 生④:我认为这一句读的时候弱化好一些。强烈的语调,显得急促,没有回旋的余地,给人一种被悬在空中的感觉,不实在(辅之以手势,以求形象),所以,弱化语调的读法更好。 师:很好!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刚才对问题的思考很深入,回答很好!这里读的语调强化好,还是弱化好,我在读的时候没有想到(坦诚之至)。这里弱化,下面逐渐强烈起来,这样处理,也是很重要的,为了后面的扬,前边怎样呢?(生:先抑)对,先抑,然后再扬。我想到的是,诗前半部分的“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中的“攀援”、“痴情”,这全是错的吗?全错了,所以被诗人否定了;接下来的“也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险峰”中的“不止”“也不止”后面的“泉源”和“险峰”,全错的吗?(学生议论)不全错的;前后构成排比,否定的情感好像逐步在弱化,对不对呀?当然,同学们处理成强化语调,也可以,关键是你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学生讨论发言之后,结合诗句要言小结,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师:现在我们来集中讨论一个问题: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我们还不太喜欢,为什么?(及时提出新的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这种“深化”又见匠心。)下面我们可以分组讨论,讨论好了由一两个同学代表小组说出意见,好不好?(学生齐声,好!)但我们先要推选出今天这场讨论的主持人,主持各小组的讨论。(上面有关诗句强、弱的讨论已形成一个学习的高潮,这儿又别出心裁,另有洞天。) 生⑤:站起 师:(惊喜地回过头)你愿意?好,好!那就请你到前面来主持,我就坐到你的座位上去,好吗?(师生异位,众人哗然。) 主持人:(大方地走到前面,用左手潇洒地一亮)你请坐。(彬彬有礼,素质良好。) 师:(喜悦地入座) 主持人:现在,大家就开始讨论。(要言不繁,直奔主题。) 主持人:(约四、五分钟后)我想,大家可能讨论得差不多了,各小组用一两句话概括好讨论的意见,然后推一位同学发言。(主持有方:注意把握时间,还提出明确要求。) 生⑥:我们小组讨论的意见是:大家非常喜欢这首诗。原因是诗中用了许多比喻、排比、对偶,形象地表现了诗的意象。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等,把新、旧两种不同的爱情观表现得非常鲜明……(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有理有据。) 主持人:他们小组非常喜欢这首诗,尤其喜欢诗中“我们分担……我们共享……仿佛……却又……”几句,有道理,其他组呢? 生⑦:我们小组认为诗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等诗句写得比较好,形象而富有感染力。另外,诗的后半部分写得最好,不光诗意好,而且句式也很优美;好的诗情,好的诗句,表现了诗人新的鲜明的爱情观点。(重视内容,也强调形式,可贵。) 主持人:这个小组说舒婷把自己和爱人比喻成两棵树,表面分离,然而只是身的分离;意思是只要心相依也是一种真正爱情。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⑧:我们小组认为,诗中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等句写得很精彩,它形象地道出了诗人深沉而不浮泛的爱情观。 主持人:这个小组的意见概括地说是:真正的爱情不一定要挂在嘴上,不一定要法律固定,只要真心相爱,哪怕分离;真心相爱了,哪怕只默默地相视;相互爱的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也确乎是一种深情;相互爱的人,不一定要把心全部掏出来,但对方也能够理解。这就是诗人新的爱情观。(众热烈鼓掌。) 生⑨:我们这组的同学认为这首诗写得很不错,大家都喜欢。但我们要提出个问题:诗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表现男性的阳刚之美,“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而下一句的“像沉重的叹息”中“沉重的叹息”表现的是什么,我们还不明白。(提出了新问题,深入地“学”,“主人”的求学态度。) 主持人:诗句“像沉重的叹息”放在这里表现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大家来讨论讨论。(把握关键,顺势导引,“主持”有方。) 生10:我们认为诗中的“像刀、像剑,也像戟”等句了好像有一种浓重的火药味在里面,读起来不太舒服…… 主持人:这位同学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否刚才那个小组的意见,认为这首诗通篇都是写得好,但“像刀,像剑,也像戟”等句子不符合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情调,有浓重的火药味(众大笑)。但他还没有回答出“沉重的叹息”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继续讨论。另外,诗中的“像刀,像剑,也像卉”是不是不符合这首诗的主题? 生11:我认为诗中对象征男性阳刚之美的橡树的赞美和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木棉树的赞美,都表现了作者特有的风格,这是自读提示中告诉我们的。 我认为这“沉重的叹息”是女性柔韧情感的显现,这也是一种象征。 生12:女性的柔韧是一种美,可是“叹息”往往是令人焦虑的,何况这叹息前又有“沉重”。(众大笑) 生13:女性的柔韧固然一种美,但女性也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有自己情感外的表达方式,“沉重的叹息”恰恰是女性深沉的柔韧之美的表现,难道美就一定是要喜滋滋的吗?(众又大笑) 主持人:刚才几位同学的意见都不错。“叹息”是一感情的流露,“沉重”一点或许更美。(众笑学生鼓掌)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 师:(起立,向主持人示意)刚才大家的讨论很好,也很深入。我补充一点,这首诗是舒婷的名作,表现了诗人不同寻常的爱情观。但有一点要明白,这首诗写在什么时候呢?(生:写在1979年)对,写在1979年,也说法是十年动乱刚刚结束不久。当时仅二十几岁的诗人,她渴望自由,渴望爱情,渴望未来;那么,她当时写的诗还比较嫩气一些,是不是?如果今天的舒婷要再一次“致橡树”,想她可能会对诗中的有些诗句做调整修改,就不会像“这才是伟大的爱情”那么直露简单了(众大笑),下面请主持人小结一下。(及时评议,画龙点睛。) 主持人:这首诗写在十的动乱之后不久,诗人用多种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自己崭新的爱情观;但由于是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诗人的情感还没有完全现代化,所以,爱情观也还没有完全现代化……(众大笑,热烈鼓掌。) 师:(向主持人表示谢意)你的主持很出色,谢谢你!(主持人含笑走回座位)讨论就此结束,好吗?下面我们试做三个作业:①重写一段自读提示,或对自读提示进行一些修改;②代今天的舒婷修改一下有的诗句;③写一篇短文“读《致橡树》”赏析一下这首诗。第三个作业放到课后去做。右面两个小组和左边一个小组修改提示,其余的修改诗句。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师:(看了看时间,走进学生中去,时而听讨论,时而点拨几句,连续走进三四个小组,五、六分钟后,走到讲台前。)同学们作业时都很认真,当然,我们的作业不可能尽善尽美,只要有道理就行。下面,先请修改自读提示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修改的,原文哪些地方不太妥当,如何修改,为什么?(这是教者有意带领学生走向“高于教材”的境界。) 生14:我们小组修改自读提示的意见是:在提示的前面或恰当的地方点明一下写作时间,以便阅读全诗时能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入地理解;另外还可以在提示里结合另外一些课文点拨一下,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生15:其实,有关爱情的课文还有,如《与妻书》、《荷花淀》等,提示里如果能够结合一下这些课文,效果会更好。 师:以上同学的意见很好!提示里结合一点课文,比如高二的《孔雀东南飞》,高一的《荷花淀》等,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中的爱情观。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16:提示中除了对这首诗的有关写作方法提示点拨外,还可以就诗中有些不符合现代语法的句子说明一下,以便我们较快地理解,提高阅读效率。 师:很有道理!这边小组的同学的意见呢?说出来大家听听。” 生17:整个提示写得还不错,但可以在文末点明,在否定了旧的爱情观的同时,也就对十年动乱…… 师:哦,对不起,我还没听明白,请你再说一遍好吗?(走近该生) 生17:……应该点明,诗人在否定了旧的爱情观的同时,也同时否定了整个十年动乱社会;诗人对爱情的追求,表现了一种美好的理想。 师:同学们提出的修改意见非常好,很有价值;引人思考。下面呢,请修改诗句的小组发表意见。 生18: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把“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中的“红硕”改成“雪白”更好一些,因为雪白象征一种圣洁,更能突出爱情的纯洁…… 生19:另外,可以把“我们分担”“我们共享”中的“我们”改为“你和我”,那样既表示强调,又能表明一种更深沉的关系。 生20:我们小组认为诗句不需要修改!因为舒婷的诗是朦胧的,读起来给人一种朦胧感,改得直白了,就没有朦胧味了。” 生21:为了和诗中的“像刀,像剑,也像戟”对比,可以把“像沉重的叹息”等两句改成“像冰淋,像雪峰,像大海”之类,当然,我们这里的改只是一种学习,不一定对。 师:正像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我们这里的改,只一种学习,学习嘛,就可以随便一点畅所欲言,对吗?我想舒婷要是在这里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如果她想再写一首诗,把大家带进21世纪,一定会写得更好……—(下课铃响) 生仍专注地看着教者 师:下去等大家把这个单元的诗学习完以后,写一篇诗歌,好吗?我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行吗?我马上就要回上海了,我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我们仿佛分离,心,却永远在一起。(学生喜悦地鼓掌,众大笑。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