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旦《赞美》的语言世界
|
作者:边建松
穆旦《赞美》的语言世界 诗歌是最讲求语言的艺术,如果我们不走进诗歌的语言世界,就无法领略诗歌的美,就无法对诗歌的文本做更深层次的领悟,就不可能鉴赏更不能写作诗歌。而作为现代主义诗人,穆旦在《赞美》中为了增强诗歌的内涵,高超地运用诗歌语言,多运用跳跃、省略、借代、移就、倒置等现代手段。 《赞美》诗歌的语言世界里,充满有意蕴的、有典型技巧的语言。这里我要指出的是经过变化的词法和句法。词法如“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的“粗糙”。一般而言,“粗糙”用于表面不光滑的物体,不能修饰“身躯”,把用于甲词的词语用到乙词上,这是词语的移用(移就)。这样用词给我们的印象是这个身躯是模糊的、这个农夫的身份是不确定的,是一群人的代表,使我们对农夫的形象有了深的体会。类似的例子很多,如“苍白的日子”“倔强的头发”“《苍老的浮云》”(残雪的著名小说)。句法如诗歌第一行“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按照常规句式应该为“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这样还和第二行“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对称呢!仔细分析这句诗,我们会发现,常规句式虽然在句式对称上有优势,但“走不尽的起伏”这样抽象的表达更能体现主旨“不屈于苦难的生存”。这种句式在《赞美》中还有很多,如“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常规句式是:“翻起同样溶解过他祖先的泥土,/是凝固在路旁的同样的受难的形象。”通过这典型诗句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运用变式句,目的是为了使诗歌内容和主旨更加明显。再如“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辨析后发现不能写成为“吹过虫鸣”呀!“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应该是“唱着单调的歌的东流的水”呀!这里穆旦采用了跳跃、省略的高难度的现代诗歌手法,既有音节的考虑,也有因感情激荡而引发思维跳跃的因素,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能随意模仿的。 走进诗歌《赞美》的语言世界感受语言时,要注意语境内容,注意文章的上下文。如果不考虑上下文,不考虑语境,有的诗句就很难理解。如穆旦回忆逃难情景的诗句:“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满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很多同学认为这句句子的次序颠倒了,从对称角度考虑应该是“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满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槽子船”。这里要明确,词语排列一要合乎音节,二要适合语境内容。这些同学们注意到了音节的一致,但没有发现这些词语内容上的特点。这里排列的词语,有的是逃难时候看到的景物,有的是到过的地方,有的是工具。如果借用电影术语,这里采用了“蒙太奇”的拼接手:一个镜头加上另一个镜头,组成系列后,就给人留下完整的情节。第一句诗我们好象看到人们推着骡子车,走在坎坷的小路上,经过荒凉的沙漠;第二句诗我们好象看到人们坐在槽子船上,在阴雨的天气里心情沉重地看着满山的野花。两句诗就这样用工具分开了场景,组成了穆旦心中的语境内容。再如“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联系下文“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我们就可以推断这里是说抗战时期的三种人的情况,一种是宣传抗日,一种是消极抗日,一种是醉生梦死投敌,而这里的“名词”也落实了,应该借代“宣传抗日的内容”。这样上下文考虑,既理解了内容,也注意到诗歌语言的凝练。 走进诗歌的语言世界,需要模仿中学习语言,比较中学习语言,互动中学习语言,这样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如“多少朝代在他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暗示农夫千百年都在遭受苦难。但在语言上,这句诗写得很形象,关键在“升起又降落”这个词一般用在具体可感的事物如太阳、月亮等上,而这里却用在“朝代”这个抽象名词上,把“朝代”看作具体可感的事物了——这就是拟物。拟物的关键是动作要适合“物的特征”。如果我们对“梦”和“青春”这两个抽象词语用拟物的方式造句,如“青春在他的脸上跳跃”“又一个梦在他的枕头上滑了过去”这些十分有创意的句子。再如诗歌写到农夫抗战的句子:“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也就是“放弃了劳动”,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原诗句具体形象,“放弃劳动”来得一般。这说明诗歌采用借代的方法使语言形象,假如我们以“学习”为题模仿一个句子。可以写出“打开书本、拿起笔”,更具体地还可以写出“进入文字”“投入文字的海洋去游泳”“勾勒抛物线、组织化合物、描画ABC”。 分析诗歌内涵尤其是领悟诗歌语言技巧,同学们应该从诗歌文本出发,从诗歌的字词出发,不要过多作名词术语的演绎,要重在语言的习得,加强自身感知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对照文本,边读边悟,边悟边仿,这样才能走进诗歌的语言世界。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赞美,穆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穆旦《赞美》的语言世界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苦难民族的精神赞歌——穆旦的诗《赞美》赏析 |
下一篇文章: 《赞美》教案《致橡树》课堂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