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这首诗,现在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将它选为一年级小朋友的开蒙读物,为什么呢?细细读来,真的看出了一些门道。
第一是它简约。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所以,诗的用词也到了简略得不能再简约的程度。你就拿这首诗来说吧,诗中的一个“去”字便有了行动,有了动感;一个“里”字便有了距离,一个“烟村”和“四五家”便有了村落的生气和小村庄的摸样,一个楼台和花,便有了小小村庄的幽雅和静谧,甚至让人联想到淑女摇扇婀娜和书生捧书吟咏的情境。所以我们说,简略的奥妙就是要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揣度的空间,遐想的天地。再加上诗的二、四两句的句尾“家”和“花”同为“a”韵,所以一路读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
第二是它有趣味。据查,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这首诗之所以十分逗趣,那是因为此诗活用了数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逗趣就“逗”在数字上。你看,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习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这同时可以证明:只要用得好,数字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增添其特殊的魅力。
第三是它有意境。意境何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此诗使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所谓“列锦”,就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你看!在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说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将这首诗放在专门的识字教材和词串识字组合成组的初衷和原委了。著名的“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也就是说,当这首诗进入了词串识字这一系统的时候,它所拥有的功能就会大大的优于自身原有的功能。
【课堂实录】
一、激发兴趣,学认诗题 师:同学们会数数吗?咱们一起从1数到10吧! 生:(兴致勃勃地数数。) 师:l—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宋代有位诗人叫邵雍(教师板书诗人名和朝代),他把这些数字串在了一起写成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古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一去二三里》!(教师一边范读诗题一边板书诗题)这就是诗题,谁来读诗题? 生:(指名读,齐读诗题。) 师:(相机纠正“二”、“三”的发音) 二、圈划生字,认读古诗 师:请大家打开书,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这首小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生:(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课后双横线中的字有你认识的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生:我是借助拼音认识的。 师:会借助拼音认字,真了不起! 生:我是问大人认识的。 生:我是读书的时候认识的。 师:看来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呢!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要用到这些方法,认识更多的字。调皮的生字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都躲到古诗里去了。你能在诗中找到它们吗?快拿出铅笔把这几个字圈出来。(师在黑板上示范用圆圈圈出生字) 生:(学生圈划生字) 师:你们瞧老师也把生字圈出来了,你们圈对了吗?圈对了就借助拼音大声读3遍。 生:(学生圈划生字,认读生字) 师:看来大家都会圈生字了,真了不起!那么你们以后再碰到条形格中的生字也能像今天这样圈得又快又好吗? 生:能! 师:同座之间互相读读这5个字。他全读准了,夸夸他;如果他没读准,就请你帮他。 生:(学生练读生字,互相纠正字音。) 师:(教师巡视指导。) 师:全读准了的同学请举手,真了不起!现在,老师可要检查了。 师:(出示“台”)谁来读? 生:(大声读。) 师:声音真响亮! 生:(读得准。) 师:字音读得真准! 生:(全班齐读。) 师:(出示“亭台”) 生:(读得准。) 师:“亭”字后鼻音发得真准。 生:(指名读,齐读。) 师:(出示“六”) 生:(读得准。) 师:边音读得真准! 生:(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出示“花”) 生:(指名读,齐读) 师:(出示“三”、“十”)这两个字可不好读,谁会读? 生:(指名读) 师:你们发现它们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吗?(提醒学生读准平、翘舌音)我们再来读一遍,好吗? 生:(学生齐读) 师:“小火车,开起来,一开开到——”(随机抽生字卡) 生:(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师:字音都读准了,相信大家再读古诗,一定能读得更准确,更通顺。赶快自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古诗) 师:大家看(师手指每行诗句),这首诗一共有这样四行,分别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行诗。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看他读得准不准,通不通顺。 生:(分行读古诗。) 师:哪个小评委来评一评。 生:我认为他们都读得很准。 师:你真会听!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四行诗可以分成几句呢? 生:可以分成两句,因为我们以前学习儿歌时老师说过有句号的地方就算一句。 师:你真会学习,还能结合以前学到的知识总结出规律呢!对了,每两行是一句,这首诗一共有两句,下面就请男生读第一句师,女生读第二句诗。比比谁读得更通顺更流利。 生:(男女生比赛读) 三、借助画面,感悟诗意。 师:你们都读得很好,老师要奖励大家,带你们去一个美丽小山村看看,好吗? 生:好! 师:咱们出发吧!(在音乐中出示画面)瞧,在一座小山村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烟囱里偶尔飘出缕缕青烟。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葱绿的树木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村子周围,到处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诗人来到这里,也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教师范读古诗)谁来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师:谢谢你的夸奖,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得有感情吗?因为老师把自己当成了诗人,想象自己也来到了这个小山村里,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都读出来了。你们也想像老师这样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生:想!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