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巩固生字 1.我会认(创设情景:小朋友真能干!看,谁来了?原来是邮递员阿姨给大家送信来了。) ①变序抽取十个数字的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②找朋友游戏:把数字和相应的生字连上线,并读一读。 2. 我会记 ①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②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几、九”“云、去”“入、八”来记住“九”“去”“八”。 入──捺在撇上住 八──撇捺要分家 3.我会用 a、摘苹果说词语或句子 出示苹果树图(上面挂着12个苹果,每个苹果后有一个生字)。 指名摘。摘到后,领大家正确的读两遍,再连读诗句。 b、选生字卡填空。(图文对应) 【识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日积月累的过程,水滴石穿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生字多次见面,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识字形式。】 二、配乐诵读全诗 1、配乐诗朗诵,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诗中的节奏停顿的读法。 2.自由配上动作背诵课文:指名背诵,小组背诵,全班齐背。 3.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这个小山村热闹吗? (2)你来到这个小山村,觉得它美吗? (3)总结:小山村真美,请小朋友一起背,就好象走进了小山村。 【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古诗的教学并不是一蹴就成的,诵读、理解诗意还需要多次的教学才能很好地落实下去,尤其是朗读。】 三、指导书写“二”“三” 1.观察课文中田字格的范字。 2.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横的长短及在田字格的位置来说)师顺势讲述《“万”字难写》的故事。 3.教师范写“二”“三”,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 4.指生上台在田字格中演示,教师相机指导。 5、学生分别描一个、写一个,写完后与范字对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开展书写比赛,当小老师评一评。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指生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四、扩展活动 1、谈话: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也用上了我们今天学的十个汉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2、教读生字:芦、总。(强调“不”的读音) 3、出示小黑板:《咏雪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注意开发和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 五、作业设计 1.把课文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跟好朋友一起说绕口令,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四和十》) 3.今天我们学了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请大家课后找一找,说说看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比如教室里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看,看谁找得多。 4.课后找一找带有本课生字的诗或儿歌读一读 (通过链接生活,让孩子在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生字”,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有机联系,便于学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9) 板书设计 插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图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