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W >> 我的空中楼阁 >> 正文

 

辩证之美——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人的一生大概有这么几种存在形式:为了客观外在而存在,体现为物质的;为了主观内在而存在,体现为精神情感的;为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而存在,体现为艺术哲学的,体现为美的;如果为了客观的或主观的,即物质的或精神的一种极端而存在,那就是宗教的。人生活在地球上,恶劣的生存环境,残酷的生存竞争使人首先得为生存而奋斗,这种为生存而奋斗就是人变自然环境为人生环境,变利他环境为利己环境,它主要体现为物质社会的,一旦物质的获得使人免于生存的威胁,或者说物质的占有成了人的主要存在方式,那么对精神情感的追求往往会调和社会的物质形式而使人的存在体现出一种艺术哲学的意味,这是一种美的意味,这种意味使人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存在,它赋予人的生命以自由,它是人走向未来的可靠保障。这种美的意味来源于一种辩证,来源于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存、客观与主观
的辩证统一,如果我们细心揣摩和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自然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活跃着
这种辩证的身影,如瞬间与永恒,伟大与渺小,自然与社会,存在与虚无,爱与恨,轻与
重,虚与实,悲与乐等等,在这种辩证统一中,任何一方并不以否认降低另一方为自己存
在的前提,它们相互依存,携手共进,共同创造辩证之美的存在形式。
  读过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我相信我们都被她的“空中楼阁”迷住了,被她建构的美折服了,这种折服会自然而然引导我们去找寻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极容易得出“追求大自然的美,厌弃尘世俗流、纸醉金迷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的答案(《港台现代派散文赏析》明天出版社1989年版,《超世拔俗的心灵幻境———〈我的空中楼阁〉多层面绘景艺术》) 。这种答案大家也乐于认可,因为我们似乎有一个思维定势,追求自然之美一定会厌弃尘世社会,看不破红尘怎么会放情山水,于是,自然与社会的对立面被放大了,统一面、依存面被压缩了,美的自然也就成了黑暗、丑恶的现实的反衬。其实,在许多这样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作者根本就无意于批判现实,他们只是揭示、描绘自然之美,以便用来调和他们的社会存在形式从而获得美的意味,他们感悟自然,他们也回味社会,他们陶醉于山水,他们也向往红尘。当苏东坡“与客泛舟游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之下”时,他“渺渺兮予怀”是“望美人兮天一方”;当柳宗元在永州放情山水时,他笔下的自然之景所寓含的怀才不遇,与其说是对现实的抗议,不如说是对现实的怀恋。我们常看见苦苦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大师,他们的动力恰恰来自对红尘社会不可遏制的热爱与关怀。没有社会,也就无所谓自然,没有对人生的依恋,也就很难有对山水自然的发现,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与社会辩证统一着,美也就沛然而出了。
  《我的空中楼阁》的美正是这种辩证之美,轻轻拂开围绕“我的空中楼阁”的虚无缥缈的烟雾,我们能看到两种存在:山是自然存在,小屋是社会存在,我们还能看到一种存在,那就是作者为我们建构或者说是替我们发现的,是散文一开始破空而来的辩证存在。“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点一线具有无比隽永的美学意味,它不仅仅是点和线的辩证统一,“山如眉黛”这一个比喻有一种淡远朦胧、轻逸缥缈的美学境界,而“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个比喻在前一个比喻的观照下,恰恰获得了清晰落实的存在,一者朦胧,一者清晰;一者轻逸缥缈,一者具体落实,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在一起,建构着浓浓的美的意境。本文来自-我3爱4语5文-(我爱语文 http://www.52yuwen.com公益语文第一站),如果不是,请前往浏览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这种辩证之美的痴迷与建构,“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
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
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比喻中的点和面,动与静;“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比衬中的动与静,高大与小巧,焦点与背景;写小屋有限的“领土”与无限的“领空”,躯体行走的花园与心灵旅行的“花园”;写围住“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人间之花的“有形的围墙”与围住“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的,“上帝玩赏的”,我们“叫它云或霞”的天堂之花的“无形的围墙”。特别是写山上小屋在破晓或入暮时的光线变化,“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环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这破晓与入暮,明亮与黑暗,这群山静观与光线移动,这比喻中的花瓣的绽开与收拢,我们除了惊叹于作者的细腻而独特的观察与感受,惊叹于作者的丰富而传神的联想与想象,我们还惊叹于这种辩证存在带给我们的难以言传的美感享受。因为这种美来自于辩证存在,来自于辩证的两极之间的既对立又依存,所以,它也就避开了仅存对立的一面而遭遇的“幽咽泉流冰下难”般的艰涩与凝重,获得了“间关莺语花底滑”般的宽松自在,轻灵流畅,“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作者获得了快乐与幸福、豁达与流畅。这一豁达与流畅,使得作者“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使得作者“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从而使作者与她的山中小屋一起获得了艺术的,哲学的,美的存在。在白天,它是眼中的清晰的山中小屋;在夜晚,它是心中的朦胧的空中楼阁。有些论者认为,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写“……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有写虚之感,认为“空中楼阁”是幻影中的“空中楼阁”,小屋是虚构的,“它寓含着深刻的象征意蕴,寄托着作者冷寂中的挚切追求与憧憬,可以说是作者向往超世拔俗的心灵的‘楼阁’幻境。”“表明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港台现代派散文赏析》明天出版社1989 年版,《超世拔俗的心灵幻境———〈我的空中楼阁〉多层面绘景艺术》) 。我却不这么认为,理由有三:第一,从写法上看,作者无意于写虚,这从文章的最后三节: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您看到的这篇文章来自.我§爱.语.文http://www.52yuwen.com(我爱语文 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名叫自然。
       写实的意味可由此看出,如果作者有意于写虚,写“心灵幻境”,那作者大可以省去这三节或再写一点虚拟之境。第二,从作者的情感上看也不是“冷寂中的挚切追求与憧憬”,恰恰相反,是作者满腔热情,满心喜悦的发现与建构,所以作者是“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的清福”,写这篇散文是体悟人间美的存在,而不是对“超然物外”的生活的向往。第三,作者追求的也不是“超世拔俗”的,“不闻车马喧”的“心灵幻境”,而是尘世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肉体与心灵和谐统一的艺术哲学美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虚无缥缈的幻境,而是有可能实现的,也一定要实现的境界,因为这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境界,是人能够走向未来的基础和保障。
        不可否认的是,物质的膨胀,精神的萎缩,社会的发展,自然的失落,已经在某种程
度上破坏了它们的和谐统一,像这种山中小屋,像这样人与自然,像这种美的存在的确不
多见,所以我们能体会到文中作者的无限珍惜与向往,体会到作者对人们在物质的世界里,
别忘了寻找精神家园以便建立起和谐统一的美的世界的希望,如果空中楼阁还有虚拟之意的
话,我看大概如此。
        寻找精神的家园绝不是排斥物质的家园,就像向往自然也不必贬低社会一样。当然,如
果在一个物质充斥,精神失落的世界里,你不妨“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语)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哲学的存在,和谐的存在,美的存在。就这个意义而言,这“空中楼阁”到底存在不存在,已经无关紧要了,我们通过“空中楼
阁”已经获得了美感享受。
        辩证之美就是哲学就是艺术,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篇散文的艺术结构,有趣的是看
到的还是一个辩证的艺术结构。散文分为两大部分,前部分是站在小屋之外看小屋,后部分
是站在小屋看小屋之外,这种结构让我想起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种相对的辩证结构多么具有哲学、美学的意味啊! 在诗中的人与风景,在散文中的“我”、小屋、自然、肉体、精神、家园构成一种相对却又和谐,冲突却又依存的境界。小屋装点了作者的生活,《我的空中楼阁》又何尝不装点了人间生活7 这还没有完,如果你高声朗读这篇散文,你感受到的流畅的,富于节奏和韵律的美,恰恰又是来自于语言的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的辩证统一。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辩证之美——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