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W >> 我的空中楼阁 >> 正文

 

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文章分类·教学资料] 
   一、教学目的
     1、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理解作者笔下的"空中楼阁"所寄寓的理想情怀。
     2、学习本文变换立足点,多角度、多侧面状物写景的特点。
     3、学习本文多用短句、多用比喻、多用对比等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2、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3、作者对小屋虚实结合的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新颖独到的立意。
     4、学习鉴赏文章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1、安排课前预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预习,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初步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
     2、教学时以点拨教学法为主,辅以其他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为加深学生对作者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攻破难点,在迁移训练中增加一篇短文,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步骤
    布置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中,感受语言的优美旋律。
  
  
  
    (附:字词过关)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障碍,掌握以下词语。
    1.注音。
     黛dài 缀zhuì 翩biān 憩qì 阡qiān 陌mò 谧mì 蕊ruǐ 绽zhàn 缥piāo 缈miǎo 骋chéng
    2.解释。
    玲珑:(东西)精巧细致。也指从灵活敏捷。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灵动:飘逸,传神。
    逊ㄓ诨ǎ翰睿槐炔簧希徊患啊?BR>  挺拔:直立而高耸。也指坚强有力。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憩:休息。
    游目骋怀:随意观览瞻望并敞开胸怀。游目,指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骋,本指马在奔跑,引申为放开,尽量展开。
    宁谧:安宁,平静。
    疏落:稀疏零落。
    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写作飘渺。
    盈(耳):充满。
    空中楼阁:空中所见的楼台观阁。本指海市蜃楼,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3.辨音。
    4.辨形。
    5.辨义。
    点缀、映衬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映衬,映照,衬托,通过并列相反的事物之间的鲜明对比,使各自的特点更加清楚地显示出来。一般说来,点缀还是相互的,甲物点缀乙物,不等于同时乙物也点缀甲物,而映衬则是相互的,点缀有时也借助于对比映衬关系,取得点缀的效果。
  
    (附:课前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 ,作者是 省作家 ,本文的出处是 。
    2.文章首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此句用了 修辞手法,在 位置、 角度,才能观察到这种情景。
    3."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①,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②,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③,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④。"这句话从整体看是用了比喻修辞,具体地说是 喻,①和②是 喻,③和④是 喻。
    4.文中用了不少两相对应的句子,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再从文中挑出三句最短的这类句子,并说说这类句子在表达上的效果。
    5."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个两相对应的句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在什么位置才能观察到这种形势?
    6."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雾失楼台"是怎样一种情景?这里说的"小屋""而是—空中楼阁",与"雾失楼台"完全一样吗?为什么?
    7."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请从文中找出"白天清晰"、"夜晚朦胧"的例子,并作简要的说明。
    8."小屋在山的怀抱中......。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其中"科学的时间性"、"浪漫的文学性"表现在哪里?
    9."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这一段的修辞方法都有什么?举例说明。
    10.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速读测式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我的空中楼阁》、台湾、李乐薇。《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第一集)(8分,各2分)。
    2.比喻。山和小屋的上空,正对山岭。(9分)
    3.博喻,明,暗。(9分,各3分)
    4."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效果是便于在比较中衬托中写出事物的特点;便于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表现事物。(1分,举例6分,效果各4分)
    5.比喻、拟人,在远远的山下。(9分,各3分)
    6.暗喻。雾弥漫了楼台,使人觉得楼台消失了。不完全一样,因为"雾"不定时,星、月有时间规律;另外,"雾失"可达到一点儿看不见,"月影之侧"只是"朦胧"。(第一问2分,第二问10分。)
    7."白天清晰"如:"远观",都可看见"一角屋檐"、"一排屋瓦"、"一片蓝的墙"、"一片白窗"。
    "夜象朦胧"如:"收拢"在花瓣之中,"迷于雾失楼台",变成"空中楼阁"。(10分,各5分)
    8."早晨"和"夜晚"都影响光线,而早晚又有严格的时间规律,表现着科学的时间性。
  "花蕊绽开""花瓣收拢",以及"清晰"、"朦胧"等,都是形象生动的文学描写,而且由于比喻等修辞,又有浪漫色彩。(共10分,各5分)
    9."上帝玩赏"是拟人,其余是比喻。"牡丹"和"芍药"还有夸张之意。(共10分,各5分)
    10.表现了作者向往"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10分)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古往今来,中国许多文人向往过一种超然物外、与世隔绝、远离喧嚣的生活,他们寻觅着能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一片乐土,归隐山水,尽心养性。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哗,世态的炎凉,始终伴随着的,只是高山流水,蝉噪鸟鸣、清风拂面、雾霭流岚。在青山绿水间,独居一间小屋,或耕或读,或游或止,自得其乐。这里宁静安谧,让人心如止水。从庄周到陶渊明,从王维刘禹锡,从归有光到梁实秋,他们的笔下诞生了不少追求这一理想的名篇佳作,寄托了他们的种种情思。台湾现代著名女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也是这样一篇美文。
    (解说: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出发,由古及今,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到李乐薇的理想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其渊源的,从而在总体上对文章的写作意图有个初步的了解,便于后面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
    "空中楼阁"原意为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喻为"海市蜃楼",指虚幻的不存在的繁华。在本文中,作者反其意而行,采用本意:建筑在或说漂浮在空中的阁楼。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雾失楼台"的景色变幻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作者心中向往的一块远离尘嚣,没有污染,没有倾轧的幻景中的净地;一种独立的、自由的、美好的生活境界。
    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须挂——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由于文章以表现作者对客体的这种审美情思为主,所以,使文章中的"自我"上升到君临万物的地位,使形似的外在真实,居于从属的位置,甚至使物象产生不同于本来形态的变化,即艺术的"变形"。物我感应而物我合一,艺术的注意力不在对象的自然形态,而偏于对象的主观化和感情化,这样的写景散文,其美学价值就远远超过了那种缺乏审美激情的描摹山容水态的平庸之作,后者较之前者,犹如跳跃檐间的瓦雀与高翔长天的云鹰。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写的是远离都市喧嚣与拥塞的山野中的生活处所,对现代文明全无评价之词,但从这种"不置一词"中,从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四)讨论、分析、赏析
    先让学生交流朗读课文的体会,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认识到只有带着欢快的感情,才能读出本文语言的明快、跳荡的节奏来,才能读出语言的神韵来。可指定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示范朗读文中精彩文段(本文不适合齐读),并加以点评。
  
    [一]整体点拨
    在讨论中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层次,领略文章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第二层(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第三层(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第二层(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第三层(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第四层(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山外 远观 全景
   屋外  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山上 近看 局部 真实描写(定景换点)
       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山下 仰望 远观
  (立足点)
       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屋内  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内心感受(不同侧面)
       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二]要点点拨:
    布局精巧散而不乱
    "散文贵在散",要写得清洒飘逸,无拘无束散得开阔。"散文贵在不散"要文意集中,主线突出,布局紧凑。本文以小屋为轴心呈轮辐式结构,处处以小屋为出发点,写山、写树、写花、写云、写霞、写路、写鸟、写白天、写夜晚、写晨光、写夜幕、写实景、写虚景、写幻景、写观察、写感受,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可谓意驰神往,笔畅墨酣,够挥洒自如了,可又处处回到小屋。小屋成了每一幅面的中心景点,全文中小屋一词出现三十来次。可见作者运笔能收能放,收得紧凑,放得疏朗,结构谨严,浑然一体。通观全文,散而不乱,杂而有章。
    开头与结尾也别具一格,
    开头两个自然段,不仅用了倒装句(第二自然段),而且用了倒装段。按照一般逻辑顺序,第一自然段应放在第二自然段。作者偏把它提前。用两个比喻写具体事物,落笔突兀俊俏,引人注目。
    结尾处用巨形容自然,以笔括全篇,写得深蕴舒缓,意味无穷,如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由实入虚虚实相生
    文章第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十分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态、情姿。第二部分侧重在对自然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是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朦胧迷离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是本文整体性的表现手法,应重点分析领会。
    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山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写的是"主观"的景物,即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了的景物。因此,描写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以动写静有声有色
    写景散文,一般容易把静物写得呆滞平板。本文写景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使静物动化。整篇文章极富于动感。如小屋的出现"点破"山的寂寞,山上有了小屋,好象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天空"掠过"一只飞雁。大树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树把小屋"遮掩"了。早晨"来到",夜幕"降临"。晨光夜幕如花蕊"绽开",花瓣"收拢"。早晨"有"鸟语,门外"有"巨等,再加上"举目"、"俯仰"、"呼吸"、"享受"、"出外"、"归来"等人物的动作描写,就把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写得气韵流动,跃然纸上。
    
    炼词造句独具特色
    朗读这篇散文,会感到语言抑扬顿挫,铿锵和谐,参差错落,句式丰富,并有各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文中运用了许多排比、对偶、对比、比喻句式。还有许多对称的描写。如"高大"和"小巧","领土"和"领空"。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围墙"。"我外出"和"我归来"。又如"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文学的浪漫性"。"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虽不养鸟","无需挂"等等,整篇文章在参差错落美中,又有整齐之美,同时,又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生动的比喻
    (1)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里主要写树,花仅仅是陪衬。将树的姿态比作人的姿态,既顾及树的特征,找到了树与人的共同点,又将树想象得像人一样,有健与美的灵巧身姿,有活力和精神,将树写活了。但这种活力与精神是作者赋予树的,或者说,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
    (2)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那一道弧线",指地平线;"一些花",指云霞。作者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整个天空比作一个大花园,将云霞比作花朵。云霞幻想成花朵,着眼于云霞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形状。这个比喻很含蓄,耐人寻味,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行文至此,山、树、小屋,均不见明丽的色彩与形状,转而成烟、雾、空中楼阁。这些比喻,是作者在写尽了清晰、明丽的小屋之后,将小屋置换于另一种状态下来观察和摹写。实际上是作者写自己的另一种状态的精神体验。至此,"我的空中楼阁"的题意已点明,抒情达到高潮。原来,在作者看来,心爱的小屋犹如虚无缥缈的梦境那般美好,或者说,这梦一般的境界,正是作者理想生活的境界。
    从以上的比喻可以看出,本文的比喻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系列化,所比的不是单个的意象,而是一组一组的群体意象(如烟、雾、空中楼阁),这种比喻具有深广的内蕴和强烈的效果;二是这些比喻既重形似,更重意蕴,不是为文设喻,而是表达作者的理想、心胸、情趣。
    ——多用两相对称句式
    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
    这些两相对称的句式,恰当地表现事物的差别,精确地表达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文学语言的趣味。
    作者不仅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创造新的优美词语,如"幸福阶梯"、"无形的围墙"、"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还恰当引用一些文言词语,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游目骋怀"、"雾失楼台"等,使文章的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五彩缤纷,摇曳多姿。
  
    (五)巩固训练
    1、完成下列训练题
    一、写景状物要注意观察点。看同一景物,观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视觉效果也不同。或变角,俯瞰、平视、仰视、侧视、环顾、;或变焦、远眺、近觑;或变化视野,鸟瞰、特写。这时,面就会出现远景、中景、近景、点景、正面、侧面、全景、局部、,等等区别。本文先写"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指出它采用了哪一种观察方法。
      A.定点透视,变角变焦 B.定点动景物换星移
      C.动点定景多角多面 D.移步换景游踪组合
    二、写小屋与山的关系,山是背景,小屋是点景,是面的主体。文中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主要作用是。
      A.表现山和小屋的比例关系 B.表现山和小屋的动感
      C.表现小屋赋予山生机的灵气 D.表现山对小屋的陪衬作用
    三、文章由"小屋之小"起,是第二部分,这部分写景同抒情的关系属哪一种。
      A.借景抒情 B.融情于景 C缘情造境 D景物象征
    五、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参考答案:一C,二C,三C,五"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既指小屋的环境,又指精神追求,独立自由,淡泊宁静。]
  
  
    附:教学设想:
    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它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好这篇课文的主要标志是,能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中来,并初步感知作者的审美观。
    学生读这篇课文,可能有这样一个过程:最初,他们所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点滴的美的感受,例如小屋在山脊上未免显得孤单,然而又是那么清幽,因为它是在树林的掩映之中;也许他们会觉得小屋的早晨是美的,而傍晚更美——这时,他们不过是小屋的一个旁观者。循此继进,他们会感到这小屋远离尘嚣,别有风情,并开始注意到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情状,对"含蓄而有风度""姿态翩然""浪漫的文学性""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等语也有了初步体会;至于作者为什么称这小屋为他的"空中楼阁",可能想得不深,无非只是在高处罢了——这表明他们已开始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最后,他们会猜想作者喜欢小屋的原因,逐渐领悟出作者对独立、自由生活的向往,并用作者的审美眼光重新"观察"小屋四周的景物;如再往深处想,还能看出作者上述的向往,是在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隔绝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复归自然的愿望——至此,才算真正进入了文章中的境界。这过程,概括地说,就是审美的准备——审美的开始——审美的初步完成。
    从教学的观点看,高二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审美的准备当不成问题,水平高一些的甚至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当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章中所描写的那些事物。从何着手呢?语言分析。语言美,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通过对语言美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自由美好,最后达到认识作者的旷达美好的情怀,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全部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美的语言、美的景观、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情怀是以点滴积累的方式循环进行的,每一次循环都越过了一定的高度,直至它的顶峰即托物言志的"志"而后已。
    据以上分析,教读这篇课文应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美好。第二课时:在充分认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鉴赏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对全文获得更进一步的整体感知。
    上面说的是教学的整体设想。再说几个具体问题:
    1.利用旧课文导入新课
  学生在初中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写的是作者的居室,也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用它来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整体感知。当然,刘文在思想内容和具体写法上跟本文有很大差异,真正作起比较来可能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所以重点是引起比较的愿望,而不谈具体内容。导入方式是:先让学生背诵《陋室铭》(全文仅81字),而后指出与本文的相同点;其余的内容可以放在以后说——在分析课文时适当地插入几句。这样做,好比从泰山脚下仰望玉皇顶,一开始就看到了攀登的最终目标。
    2.初步的整体感知的手段
  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此文不宜全班同学齐读,只宜独诵。最好是由教师作示范朗诵,也可以指定个别学生朗诵,如一个人读全文有困难,则采用分段连续朗读的办法,但至多不要超过三人,教师应在课前给予指导,读得好才能创造审美的氛围。二是找出"文脉"。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掌握了这条"文脉",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大致弄清了。
    3.提示学生注意语句中的诗意
    本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也有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跟着再点出"空中楼阁"四字,恰似水到渠成。
  文中还有许多比喻句、对偶句和排比句段,读起来音韵铿锵,内容也富于诗意。
    4.关于内容、表现技巧、语言的鉴赏
    这里列出的三个项目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起来进行鉴赏。当然,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侧重。下面略举数例:
    (1)关于"小屋点缀了山"。实际上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写。"眉梢的痣一点"指出它在大背景中的位置,下文"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是与此相应的。"柔和",是平缓、坡度极小之意,跟"眉梢"相仿。这其实把山比喻成美女的眉,而小屋正是美女的痣一点,爱慕之情已在字里行间。但这样写,作者仍以为不足,为加强读者的审美意识,又连用四个比喻——前两个显示诗人最善于捕捉的美的形象,后两个是用家的眼光来审美的。
    (2)关于树点缀了小屋。这是把小屋放在小背景中写。写树还是为了写屋,突出屋的静、小巧、别致出色,这是整个的面。接着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拍摄小屋的特写镜头:一个是近看浓阴中的小屋,它"含蓄而有风度";另一个是远观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的小屋,它"轻灵而自由"。应当看到,这两个特写镜头所展示的小屋的特点,一个拟于人,一个拟于动物,可见在作者心目中,小屋已经是有灵性的事物了,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以上两个部分的教学,重在鉴赏比喻技巧,内容暂不涉及——至少是不必深入分析。
  (3)关于作者在小屋里的生活情状。文中以比照的方式写自己的小花园和"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围墙,而着重表现的是二者中的后一个。你看那"开放性的院子"里,"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足见视野的广阔;那"无形的围墙"里,有五光十色的云霞,真是一派"余霞散成绮"(南齐诗人谢名句)的景象!目的是说明小屋的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下面还有一段写小屋的破晓和入暮的文字,精采非凡。从"破""入"二字可以看出作者有一个静观的过程,而静观正是一种审美的方式,他那奇特的想象就是在静观中产生的,也给他带来了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他才说小屋的光线"富于浪漫的文学性"。末了,作者还直接道出了生活在小屋里的"享受"——这正是生活理想和追求的反映。
    附带说一下:写外出和归来那一段,也是作者生活情状的一部分,但它重在写"空中走廊",因为"走廊"的尽头便是小屋——"空中楼阁",是为点题作准备的,上文已经说过,无须重复。
    5.怎样使学生深入文中的意境
    其实质就是要使学生能比较深刻地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的写法。"物",前面已经说得相当充分了,估计学生对小屋和它的环境已有了清晰的印象,现在着重说的是"志"。
    (1)让学生反复诵读"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一段,使学生的头脑中出现这座"空中楼阁"的景象。要抓住"照亮""照淡"(层次鲜明,人间天上)、"山也虚无,树也缥缈"(朦胧的美境)、"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如白居易所写的仙境"楼阁玲珑五云起")这些语句启发学生的想象。
    (2)引导学生讨论问题:①文章前一部分中写山、树、屋,讨论三者间的关系。运用反向思维提问(如山无屋、屋无树会是怎样的情形)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按: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可视为人的代表)。由此可以推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②文章第二部分写"无形的围墙"、花的"绽开"和"收拢",有什么含义?大自然给予人的很多,人在大自然中是自由的、幸福的。
    最后归结为对独立、自由生活的向往,也隐含着对现代文明将自然与人分离的批判。
    (3)比较《陋室铭》和本文的异同。相同点,上文已指出。相异点有:①体裁不同。《陋》文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记叙体。②《陋》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的追求。③《陋》文以写室内生活为主;本文以写四周环境为主,即将小屋放在大自然中写。④《陋》文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的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6.诵读——鉴赏的重要手段
    散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是统一的,而诵读则是鉴赏这两种美的重要手段,非多读不可。教师的讲解应点到即止,讲得过多,会干扰学生的心绪,反而不利于鉴赏;而诵读不仅可以熟悉课文,还能做到"咀嚼有余味",增强审美能力。因此,除起始课上朗诵全文而外,文中的重要句段都应让学生至少读两遍,其中凡生动的比喻、对称句式、排比语段等最好能背下来。对学生的诵读应有指导和评论,运用得好更有助于鉴赏。
    以上六条,最重要又最难做好的是第五、六两条,在这方面多花些气力是很必要的。教散文,最需要的是个性特色,自己首先钻进去,把鉴赏到的东西加以综合,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步骤。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