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话说“陆苏州”
“陆叔叔一定是最早逃出来的”
◇叶兆言(作家)
陆文夫和我父亲叶至诚是患难与共的朋友,他们一起因为创办“探索者”文学社被批判,下放到工厂、农村劳动。多年来,我都称呼他陆叔叔,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两代作家之间的关系,他是我身边熟悉亲切的长辈,我没有办法客观地去评价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
他一生写的小说不多,我都读过。他最为大家熟悉的作品是《美食家》,按照我的理解,这不是一部写吃的小说,而是一部地道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是写人生的小说。
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作家中,他是最能做成事情的一个。我打过一个比方,把他们同代的文学圈里的人锁起来,陆叔叔一定是最早逃出来的一个。
“陆苏州”赋予苏州沉重感
◇范小青(苏州作协副主席)
从早年的《小巷深处》、《美食家》,到他晚年讲苏州人住房问题的长篇小说《人之窝》都是以苏州为背景,写市井中的凡人小事、江南水乡的风情掌故。作品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的风格,在中国文坛独具风骨,被人称为当代文坛的“陆苏州”。
他的小说表面上看写的苏州美食、景色,实际上写的是美食家的朱自冶这样历史沉浮中的芸芸众生。我觉得最为珍贵的是他的作品一直把人物设置在历史的大起大伏之中,赋予了苏州这座清淡的城市深厚的历史内涵,让人们对这座城市有了沉重感。
他写过《美食家》,他很懂吃,能说出各种饮食的道理来。他作品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苏州文化,特别是苏州的饮食文化。
一个坚守创作原则的文人
◇李国文(作家)
我和陆文夫认识快50年了,文夫从我认识他那天起,就总保持着淡淡的君子风度。
他在20世纪50年代写了《小巷深处》,当时的小说写的都是英雄人物、正面人物,他的这部小说写了一个在旧社会当过妓女,解放后居住在苏州小巷深处的普通女性。
他所创办的《苏州杂志》只刊登苏州的历史、文化的内容,没有任何商业的色彩。
文夫虽然写了《美食家》,他自己却是个只要有老酒、花生米就行的人。他原来很嗜烟酒,后来身体不好,烟和酒从他个人的生活场景中渐渐淡出,只是爱茶依旧。多年来,文夫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坚守创作原则方针的文人,一台电脑一杯茶写自己东西的人。
我们都沉溺于“吃”的细节
◇沈宏非(专栏作家)
我是在《美食家》刚出版不久就读了这部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初,很少有人读过这样的作品。在内容上,一方面,从传统的观念来看,作品的主人公朱自冶应该是一个坏人,而作者却把坏人写得很好;另一方面,在大多数人生活得比较粗糙的年代,却有人把“吃”看得很重。这两点都很好。我和陆文夫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吃”这一细节不倦的描写,可以说是“食不厌精”。
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样一个政治背景之下,《美食家》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备。虽然也许有作者的功利目的在其中,但对“文革”中的“反物质”口号的拨乱反正,对于中断了的历史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记者 术术 实习生 丁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