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人生的境界》是一篇哲学论文,就“人生的境界”和“哲学的任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篇思想有深度,理论有高度,是作者经过潜心研究提出的富有独创性的见解。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和人生境界都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语言简明,通俗易懂,使读者对哲学的任务一目了然;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例证论证、引证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的熟练运用,不但使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充分而详细的论证,而且也使文章显得手法多样,灵活而生动,使读者在跟随作者登堂人室享受喻理愉悦、提升思想境界的同时,也欣赏到了论说文写法的艺术。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教师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之外,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促进者,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反省,学会反思、宽容与成长。因此,我不失时机的利用本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使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2)能力目标: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讨。由于这篇文章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引导学生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研究性的阅读,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讨。 (3)德育目标: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引导学生明白在做平常事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哲学理论水平,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进步而奋斗。
(4)情感价值目标:学会反思、宽容,培养健康的心理。 三、教学重点:
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深化并丰富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难点:
如何用易理解的生活实例去对深刻的哲学概念进行认识。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冯友兰头像及相关文字。
五、教学方法:质疑思辨法
由于哲学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博大精深,教学方法应以“质疑思辨”为主,采用“研究阅读”的模式进行为好。鉴于课时较少的现实,要求学生课前要做较为充分的预习。教师在课前布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准备。教师则要在潜心研读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好应答的准备。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既要有正确的引导,又不要急于对一些问题急忙下结论。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质疑与辩驳。对学生提出的富有创见性的观点,要及时予以表扬,激发他们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要求对所有有争议的问题下一个所谓的定论,要鼓励学生课下继续讨论与研究。教师当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要强加于人。总之,要创设一个平等与民主的课堂气氛。 六、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高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段的能力,但是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功利性比较强,只停留在完成几个题的层次上,因而,缺少发现,不善于质疑,更不能运用哲学观点解释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高三学生似乎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的化身,他们不问政治,不注意思想道德的提高,显得麻木不仁。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我设计的学案是: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身素养。2、掌握质疑思辨的创造性阅读方法。3、在理清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能迅速筛选信息,把握中心句和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 七、教学程序 本文拟用一课时授完,教学程序如下: 1、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感慨万分,或啧啧称赞,或义愤填膺……即使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世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因为人的素质有高有低,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电子屏幕上显示冯友兰先生头像和本课的题目)
2、归纳提要:检查自读情况,请快速抢答:(屏幕显示问题)
(1)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
(3)人生境界有几个层次?哪四个? 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3、重点解读:解读文中的几处难句。(电脑分别打出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谁能说说它的意思?能根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吗?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3)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你说说“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整句话的理解。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大家讨论一下,试着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小结:
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4、发散训练: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质疑讨论:
(1)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是否周全?请讨论后发表见解。
(2)天地境界能不能完全达到?如不能达到,冯先生提出的天地境界不是没有意义了吗?
6、作业:请同学们针对文中的某一感触很深方面,写一篇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
上课!
师:同学们,我们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感慨万分,或啧啧称赞,或义愤填膺……即使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世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
生:人的思想觉悟不同。
生:人的素质有高有低。
师:对,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电子屏幕上显示冯友兰先生头像和本课的题目)
首先检查自读情况,请快速抢答:(屏幕显示问题)
1、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生:一个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人生境界有几个层次?生:四个。
哪四个?生: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按什么标准划分的?生:按觉解程度划分。
师:很好!同学们预习得比较充分。接下来我们重点解读文中的几处难句。(电脑分别打出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众生:觉解。
师:对,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谁能说说它的意思?
生:了解和觉悟。
师:没错!课下注释就是这么说的。能根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吗?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生:觉解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的觉悟和理解。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一个人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生:天地境界的人不是还考虑宇宙关系吗?
师:对!所以“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生:(疑惑 沉默)
师:(启发)大家不要把这个问题复杂化。老师举个简单的例子:刚才课间有很多同学在喝水,喝水也能喝出境界,你信不信?
生:(大笑)
师:我渴了就要喝水,冷了就要多穿衣,这是什么境界?自然境界。你不但要喝水,还要喝纯净水、矿泉水,因为它能治病,起码能起到保健的作用,这是什么境界?
生:功利境界。
师:他也要喝水,(生笑)保重身体呀,他考虑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能为国家多做贡献,这就达到了道德境界。(生大悟)
师:不同的人喝水,对喝水的意义的理解不同,也就是什么不同?
生:觉解程度不同。
师:完全正确。觉解程度不同,境界就不同。再举一例: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生:老师,我说一个例子。同是做菜,我妈妈和高级厨师的境界就不一样,妈妈就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或者是为了让我们全家身体更好,她的境界属于自然境界,充其量不过是功利境界;而大厨师研究烹饪,是为了研究食文化,属于道德境界。(生为之喝彩)
生:我们踢球是为了玩乐消遣,或者是为了锻炼身体,只是功利境界;而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踢球是为了得金牌,为国争光,是道德境界。
生:我在杂志上看过一个小故事,说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做什么,第一个说“在砌砖”,第二个说“在挣钱”,第三个说“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结果第三个成了有名的建筑专家。我想这三个人的境界就截然不同。
师:非常棒的材料。我想请问大家第三个泥水匠是什么境界?
生:是道德境界。
师:肯定吗?那什么是道德境界?
生:心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利益做事,事事讲道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师:对!那么,第三个泥水匠的觉悟到了这个程度了吗?没有。实际上,他也属于功利境界,但其功利已超出了一般的物欲。(生默认)好,接下来,看第三个问题:
3.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你说说“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生:指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然人。
师:请别坐下,敢问你属于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应该是功利境界的人,因为我已经不是小孩了,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了,我现在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
师:你很坦城,请坐。那么,谁说说“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的人,也就是贤人、圣人。
师:对,这是人们精神的一种追求和塑造。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整句话的理解。(沉默片刻)
生:老师,刚才李文说他属于功利境界,我反躬自省,发现自己身上功利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这些出了家门进校门的学生好像都是孤家寡人,堪称“自私的一代”。无论是对待学习目的,还是为人处世,我们都太现实了。
生:是呀,连我们的父母也告诫说“对你没有好处的同学不必交”,学习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习不好,就让你做下岗工人”。我们如果不改变这些观点,就永远停留在功利境界。
生:从小就知道周总理少年时曾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马克思在17岁就发誓要“要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选择职业”,那时还小并不懂,现在大了,对此却感到麻木,一点也激动不起来。看来我们是应该认真地想一想,如何向他们学习。
师:同学们的话让我很感动。正如这几位同学所说,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我们应该“博学”并“日参省乎己”,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继续下一个问题: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大家讨论一下,试着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生讨论片刻,开始发言)
生甲:圣人所做的都是平常的事儿,我们也要从小事做起。
生乙: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在日常细节中。
师:太精彩了,谁能把王永庆同学的话再精练一下?
生丙: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
师:精辟!《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孟子》中也有:“人人可以为尧舜”,大家知道这一点,思想境界一定会提高。还有谁想说?
生丁: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师:能举例子吗?
生丁:雷锋是一个士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上册书中学的《五人墓碑记》中所载的五人,虽然是平民,但也无妨他们流芳百世;胡长青曾是高级干部,但他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唾弃。
师:非常恰当,请坐。(生戊举手)啊,贾振铎同学还有话,请讲。
生戊:觉解是出自内心的,不是流于口头,我们不应该作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言行一致的人。
师:这个问题正是老师要提醒大家的。即: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需要我们认真思索。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
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下面我们做个发散训练: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生稍做思考 发言)
生: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生:蔺相如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生:周恩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诸葛亮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生: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生: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生: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很好!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师问:接下来老师想质疑,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是否周全?请讨论后发表见解。
生:不够十分周全,还有一种人,一种不是人的人。
师:具体说说看。
生:这种人没有起码的人性,如日本军人的南京大屠杀,希特勒的法西斯暴行;还有的人杀人越货,手段残忍,他们以“我”为圆心,我称之为“私想家”,“自私”的“私”,他们损人利己,甚至不惜残害生命来达到个人目的,他们是“人渣”,比如大学生马嘉爵。
师:分析的非常到位,几乎无懈可击。老师还有个问题困惑不解,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我们和大多数人的人生是比较低级的,焦裕禄、雷锋、周总理、任长霞等人的人生是高级的,但他们达到了天地境界了吗?(生意见不统一)谁说说天地境界的人应是什么样的?
生:他眼光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都包藏于心。
生:他目光如炬、纵横捭阖、总揽古今、博学睿智、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
师:很好!这就是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的“天民”。看来,天地境界是不能完全达到的。既然如此,冯先生提出的天地境界不是没有意义了吗?
生:我认为有。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目标,努力的方向。
生:虽然不能完全达到,但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上帝也不存在,西方人还相信得不得了呢!
师:是呀,人类总要有一些终极追求,也就是人类理想当中的一种最终最高境界。我们固然达不到,但我们可以借它来反观我们的生活,使之变得更有意义。另外,再想一想,天地境界还有什么作用?(生茫然)它是不是可以使人心胸宽广啊?如果你的心里只装得下你自己,你必然过分注意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自然就会陷如日常琐碎的事情之中而不能自拔,烦恼缠身。如果你能防宽心胸,境界高一点,装下别人,装下社会,你就可能会过得更愉快、更开心。希望同学们都有一个辉煌灿烂的人生。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针对文中的某一感触很深方面,写一篇读后感。
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