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娲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女娲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 陈 淑 【设计理念】 神话故事是我们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文本特点和人文精神这两者是互相整合统一的,课标中指出三维目标的整合,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整合,整合突出重难点,整合达成三维目标,整合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整合中培养学生对阅读神话和传说的兴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整合中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2、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重点】 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预设】 一、回顾导入,铺垫情感基调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学习了生字新词和第一自然段,这堂课就让我们继续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这个神奇的故事中去。 一起读:女娲补天。 2、这个故事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人类遭遇了一场怎样的大灾难?(课件出示词)──天崩地裂,因此人类陷入了(课件出示词)──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回到那一场天崩地裂的灾难中,再次体会人类在水深火热中煎熬的情景吧!齐读第一节。 3、让我们再去看看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课件演示) 此时此刻,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二、研读感悟,体会女娲精神 1、自由读2~4节。 2、整体感知: 女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对她的感受吗?反馈。 3、哪些句子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女娲非常了不起,请你划一划,圈一圈,多读几次,读出感受来。 4、自主研读,交流感悟: ⑴ 板块一: 熄火造船。 反馈读第2自然段,谈感受。指名读。 ⑵ 板块二: 决定冒险。 反馈读句子,出示: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女娲要把天上的大窟窿补好,会有什么危险?指导读。 ⑶ 板块三: 寻找五彩石。 出示句子: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能说说感受吗?指名说,读。 你能不能展开想象,女娲在寻找五彩石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困难?指导读。 ⑷ 板块四: 炼石补天。 出示: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你能想象女娲在这高温的神火旁边怎么度过这五天五夜呀?指导读。 冶炼好了五彩石,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出示: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自由读。女娲炼石补天做了哪些动作?齐说。齐读句子。 三、想象练笔,感受神奇特点 1、你看,女娲冶炼五彩石补天的经过是不是很神奇,神话故事就是这么神奇!老师这儿还收集了一段关于《女娲补天》的不同的传说,想不想看看? (录像) 2、是不是和课文里的有些不一样? 想象写话。学生练笔。交流。 四、回归整体,拓展课外阅读 1、机动: 读第2~5节。 2、作业超市: ⑴ 读神话故事。 ⑵ 讲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找 了不起 { 炼 } 神奇 补 【课后反思】 上这堂课,我忽然对“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话很有感触。虽然我也是一直上着语文课,一直思考着语文课堂教学。但是平时的语文课总比不上上公开课那样,上公开课是一种“磨”,是一种“蜕变”,每经一次“蜕变”都有一次新的体验,新的豁然开朗。所以很感谢,也很珍惜这次“蜕变”的机会。下面就讲讲这次“蜕变”的感受。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受女娲精神是重点,课文中有很多具体的语言文字可以挖掘提炼,感悟神话的神奇,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这个目标很感性也很模糊,比较难。课标中指出三维目标要整合,我觉得文本特点和人文精神这两者也该是互相整合统一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整合,整合突出重难点,整合达成三维目标,整合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当然在各个的整合环节中也是有所侧重的。下面谈谈几点做法。 1、抓住主线,串连整体: 有句话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一个地球”,支点找得成功,可以起到聚焦、内化的作用,将散乱的精彩文字串连起来。我预设的大主线是感受神奇,课前“神奇的成语”从课文“天崩地裂”迁移而来,让学生既积累语言又初步感受古人创造成语的想象力很丰富。然后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故事,课终以“神奇”小结,又以“神奇”迁移拓展课外阅读。大主线中包含了情感线,以整体感知女娲的形象导入,以一个主导性的问题“哪些句子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女娲非常了不起?”串起了女娲拯救人类的几个板块的句子,进行细细研读体会。 2、挖掘空白,引导想象: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五天五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有 “你能想象女娲在这高温的神火旁边怎样度过这五天五夜?”也有老师提出,女娲本身是个女神,所作的事情对一个神仙而言是轻而易举的,没必要挖掘得这样深。我想到的是古代人们眼中的神仙其实也是人化的,有一般人的喜怒哀乐,当然也会碰到常人的困难和危险。 3、创设情境,充分体验: 儿童年龄特点使他们对神话充满好奇心,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创设了神话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果。我结合教学进程采用了几处多媒体手段,如女娲补天的插图上女娲的服饰很华丽,姿态很美;天崩地裂的课件虽然难以逼真,但是配上声音可以加强渲染力;课文里女娲炼石补天的经过很富有想象力,很神奇,怎么把这种感受传达给学生呢,我利用播放不同想象的女娲补天动画,让学生体验到同一个神话故事也可以有不同的想象,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利用小练笔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4、反复研读,逐步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感悟,去体会,但是读不是一味的同一层面的平移,因此我努力设计有层次的读,让学生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新的震撼。我在引导学生研读几大板块的重点句时就是让学生经历从感知性的读到理解性的读到欣赏性的读的过程。如读女娲炼五彩石的句子时,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句子,抒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聚焦一个补白的想象进行扩散“女娲怎样度过这五天五夜?”在驰骋想象的空间里,突出提升人物形象,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感受。 课结束了,但是思考并没有结束。在教学学生理解女娲找五彩石的过程很辛苦很艰难的环节时,学生谈感受时间过长,以致后半部分提炼神话的神奇特点的环节过于仓促,准备的古典音乐也用不上了,学生写的时间不足,没能很充分地反馈想象,因此感觉“神奇”的特点体现不到位。不知道是这样的整体思路设计不好呢,还是设计是合理的,我操作得不到位使得难点没有突破呢?这是我上好课后最大的困惑。《夸父追日》的教学是抓住了神奇为主线,突出了神奇的特点,可是《女娲补天》的文本语言并不能等同于《夸父追日》,它的语言没有那么夸张,却很富有情感性,怎么上出《女娲补天》的文本特点呢?我决定再次实践,用实践解开自己的困惑。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女娲补天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女娲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女娲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女娲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