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
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课时:1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常用“清高”一词来评价他人,如果有人说你“清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也就是说,你觉得“清高”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学生回答)
老师点拨:清高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不慕荣利,洁身自好”, 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但为什么当别人说你清高的时候,你却不完全觉得是赞美呢?看来清高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词,那么,我们就走进金开诚的《漫话清高》,看一看“清高”一词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找出作者的观点,用笔画出。(默读)
提示: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其写法近似于一篇议论文。文中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举例子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阅读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区分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和例证,观点是统领,是文章中的主要部分,但我们同时还需要从例子来理解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2、回答黑板上的问题:(副版)
(1)“清高”的含义是什么?
(2)具体而言,怎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清高?
(3)清高的标准有什么样的特征?
二、具体分析
板书:(边讲边书写以下板书)
1、清高的含义:清:清白正直
高:孤高
2、清高的标准:与富贵无缘
有不平凡的本事
3、清高标准的特征:严格性
模糊性
具体分析:
(一) 清高的含义:
1、找同学来回答(用最简洁的话,老师板书)
析:清:清白正直;高:孤高
2、举了谁的例子?
析:许由
老师:话说尧舜禹时期,王位更迭采取禅让的方式。尧年老时因儿子不成器,便想找人继承他的王位。有人推荐了隐士许由。尧就亲自到河南登封县箕山里去拜访,几次皆未遇。有一天,尧到嵩山巡视,忽听得山上的茅屋中有人在弹剑作歌:“叹彼唐尧啊,独自愁苦。劳心九州啊,忧勤后土。说我明德啊,禅让易祖。我快乐啊,不看不顾。”尧知是许由,寻声而去,找到了许由,请他出山辅政,并要把帝位让给他。许由当晚就逃回了箕山。尧又追到了箕山,许由仍不从,并逃到颍水边,用颍水洗耳。
这时,巢父牵着小牛来河边饮水,见状问其原因。许由说,尧要让他当帝王,玷污了他的耳朵。巢父说:“这都是你的不是。你若诚心隐居,何不到高山深谷藏起来?偏偏要到处浮游,高淡阔论,还用歌词去激尧帝。你在此洗耳,岂不把这清水河也洗污了!”许由自觉惭愧,就带着妻子儿女南下,来到了九疑山,在一奇峰下的小溪旁,结庐而居,终老此生。
于是后世便有了一段许由“洗耳”的佳话,“洗耳翁”一词也具有了清高的内涵。
那么,许由的言行是否符合作者所说的清高的内涵呢:清白正直?孤高?是的符合,因此作者说“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人,恐怕要数许由了。”
(副版:尧 许由 巢父)
过渡语:以上,我们了解了清高的内涵: “清白正直”和“孤高”,古人对于清高是否还有其他的要求呢?
也就是说清高有没有其他的标准呢?
(二)清高的标准
同学回答:清高的标准是什么?
(1) 与富贵无缘
(2) 要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
1、谁的例子最能说明清高的第一条标准?
(诸葛亮)
老师:是的,当其“高卧隆中”,“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时,世人称之为清高;然而,后来出来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建立赫赫功勋,却无清高之名。足见,清高与富贵无缘,大凡既富且贵之人皆不能入清高之列。
除了诸葛亮之外,汲黯、苏武、魏征、颜真卿、史可法等人的例子都可以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
2、标准二:要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
师: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固然决定了他是否有清高之实,但只有具备了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能具有清高之名。文中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开创中国田园诗派的陶渊明自不必说,能画出脱尽烟火气的山水画的倪云林也不必提,我们且来看一看“梅妻鹤子”的隐士林和靖。
孤山的深处,彳亍(chí chú)着一个人。 那消瘦的身躯,清瘦的面颊,飘逸的胡须,抖动的衣袂和周围的青山绿水、苍松劲柏是如此的和谐。
他就是林和靖,从小资质聪慧,立志为学,诗词绘画造诣皆深。此人性格与常人迥异:崇尚淡薄,不幕名利,宋真宗多次召见皆不就,唯好隐居山中,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佳句;终日与梅花白鹤作伴,再加上终生未婚,留下了一段“梅妻鹤子”的佳话。
于是,他也成了后人心目中清高的楷模。
可见,无论是前文提到的许由,还是本段提到的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他们都与富贵无缘,而且都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所以他们成为了清高的楷模。
过渡语:以上,作者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阐释了清高这个概念,我们对于这个概念也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
对于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比如咱们知道了“人”的含义是:会说话、能思考、会制造工具,能直立行走的高级动物之后,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衡量我们见到的任何事物,看一看他们是否是人。
那么,我们知道了清高的含义和标准,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衡量我们所知道的每一个人,看一看他们是否属于清高之列,那么咱们就拿清高的含义和标准来衡量我们所熟知的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
老师:先看李白,他是否符合清高的要求?(一一验证)
他是否被认为是清高之人呢?为什么?(学生在文中找出)
这说明清高具有“严格性”——进入下一环节,并板书
(三) 标准的两大特性(以学生为主)
1、李白的例子是怎样说明清高标准的严格性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
师: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足以说明他是清白正直的,孤高的;只做过一段宫廷诗人,可见算不得富贵;以其“雄奇飘逸,奔放自然”的诗风傲立盛唐,而被称为诗仙,确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然而,他却未成为清高的楷模,这是为什么呢?
(文中)请同学们读出
2、孟浩然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师:说起孟浩然的才华,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他的一首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何等的大气!
但虽有才华,却仕途不济,一生基本上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也算得上地地道道的与富贵无缘了。
而其孤高则要从他和他的好友韩朝宗的故事说起。一次,韩朝宗约他同赴京师,欲举荐孟浩然做官,但孟浩然却因与朋友饮酒高兴而失约,并且说“业已饮,何恤他”,可见他不仅孤高,而且较之于李白,他又不乏恬退隐忍之风,也就是说他具备成为清高楷模的一切条件,但世人仍然没有把它作为楷模的样板,可见,楷模的标准又是模糊的。
过渡语:到此为止,金开诚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之多的古人逸事,他们清高的言行让我们敬仰,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他们的实例中读懂了清高的内涵。
谈古是为了论今,清高在当代是否依然存在?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四) 清高与市场经济 ——兼容
市场经济中,“利”的地位凸显,这和中国古代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是相反的,和清高的标准中的“清白正直”、“孤高”、“与富贵无缘”的要求也是相违背的,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和清高的价值观念是相冲突的,按理说,清高应该在市场经济中消失。但事实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
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爱保留一点清高的气度,对于不能发财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安慰;对于既富且贵的人来说也不是一种坏事情。而这样做在无形之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精神的一种维护。
三、拓展延伸
回视这篇文章,作者用文章来开导社会,通过“漫话”的方式,告诉我们“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的行为与思想。
清高拒绝平庸,蔑视媚俗,鄙弃迂腐,因此总被人敬而远之。
清高不趋向于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与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进取意识相悖,甚至带有消极避世的倾向。
那么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你们是否愿意做一个清高的人?或者说,是否愿意具备一些清高的品格呢?
(思考,回答)
师:我觉得虽然说清高和积极在有些时候是相抵触的,但我们身上还是应当或多或少的具备一些清高的品质。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我们创业之路坦荡而畅达之时,我们不妨尽情奋发进取,开创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建立傲立群雄的骄人功绩。但没有人的一生会永远平坦,艰难困苦时常会馁在我们面前,这时不必气馁,更不必堕落,潜藏于心底的清白正直、孤高、不幕富贵以及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些清高的品质会让我们在逆境中同样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
这也许就是鲁迅所说的:“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