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M >> 漫话清高 >> 正文

 

漫话清高教案

        漫话清高

课型讲读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与理解“清高”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

2、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扬弃“清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名利权”

能力目标   以“漫话清高”为范本,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哲理散文。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在当代社会面对名利,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高洁的人格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关于“清高”的观点,并分析作者是怎样揭示“清高”的内涵的。

教学难点   品析文中主要句子的含义及隐含的作者观点

       重视对文本阅读,深入理解探究主旨句内涵。

教学分析      哲理散文阅读能力是学生最薄弱的语文能力,面对文本学生往往束手无策,本课以课文为范本,学生深入探究,教师正确引导,实现教法与学法浑然一体,提高学生哲理散文阅读能力,以利于高考。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中有这样一些人物的故事:

    传说尧年老时因儿子不成器,找到了许由,要把帝位让给他。许由当晚就从嵩山逃回了箕山,并逃到颍水边,用颍水洗耳。后来许由带着妻子儿女南下,来到了九疑山,在一奇峰下的小溪旁,结庐隐居。这个人大约四五十岁,很清瘦。当这个人从西湖北岸走过来,踏上西泠桥的刹那,一切繁华的背景被他抛在了身后。他走下西泠,慢慢踱到了孤山的东北麓。从此,这个人留在了孤山,这一留,就是二十年,一段梅妻鹤子的千古佳话也随之拉开了序幕。 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他从小资质聪慧,以诗会友。他作诗填词、书法绘,造诣精深,但秉性恬淡好古,无视富贵功名,不求荣华利禄,自题:道着权名便绝交。一生不出仕,连宋真宗都请不动他。

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古代文化色彩极浓的传说故事导入新课,将学生带入一个高尚的文人士子世界。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和对文学知识的了解,介绍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金开诚,江苏无锡人。当代著名教育家、学者,北京大学毕业,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著作有《楚辞选注》《天问纂义》《历代诗文要籍详解》《屈原辞研究》

背景:文章写于九十年代初,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经济发展了,时代进步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身处文明进步的社会,人们到底该如何生存,是淡然处之,还是大肆攫取?文章作者对这一现象作了艺术回答

三、检查预习、概括段意。

概括段意,概括不准的段落请学生朗读,再概括。总结概括哲理散文的每一段内容。

1、释清高

2、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的事迹

3、清高与富贵无缘

4、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

5、要享有清高之名,必须要有才

6、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7、评定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8、当代应如何扬弃清高这一概念

学法指导:理解文本的最基本的钥匙化面为点、连点成线。

教学分析:学生概括段意,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哲理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四、理解文章具体内容,评价文章中典型写作手法,大量引例,体会例证的作用。体会作者使用例子的技巧、妙处。

    许由的例子证明清高与显贵无关;诸葛亮等人的例子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陶渊明的例子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清高;林和靖的例子说明清高必须要有才艺;李白的例子说明评定清高的标准相当严格;孟浩然的例子证明清高的模糊性。

教学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例证作用,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同时体会写作中自己如何用例实现“一石击二鸟”。

五、探究文章主旨。

帮助学生确定文章的主旨段,齐读本段,找出主旨段的关键句,理解主旨句的含蓄性,明确句子的言外之旨。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明确: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苏轼有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格不入,丅高的代价就是“孤独”。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落到那些遗世寂居的文人隐士头上。 ①许由是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士,他因有德有才,而被定为唐尧位置的第一人选,而当天下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却逃之夭夭,而世人却对其行为大加褒赞,长久以来传为美谈。有德有才者弃天下苍生于不顾,视郑重托付为污染,实在让人想不通,你能想得通吗?——因为清高在古代是受人赞扬的,而这种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

2、这美谈有反映了古代士人相当混乱的价值取向

 ①许由是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士,他因有德有才,而被定为唐尧位置的第一人选,而当天下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却逃之夭夭,而世人却对其行为大加褒赞,长久以来传为美谈。有德有才者弃天下苍生于不顾,视郑重托付为污染,实在让人想不通,你能想得通吗?——因为清高在古代是受人赞扬的,而这种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

      ②在作者的眼里陶渊明无疑是个古代清高的样板,是个非常突出纯正的清高之士。回想一下我们学到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或许我们能够有个更清晰的感受。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以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字里行间饱含对自由的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摆脱官场樊笼的欣喜。菊花傲霜开放、凌寒不凋;花容艳美、韵致高雅,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深受世人喜爱,也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由许与陶,可见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当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且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富)和社会地位(贵)的人通常会被评价为“清高”,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与机会,却不屑为人君;陶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而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因此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是颇为混乱的了。

教学分析;利用子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古人清高的观点态度。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

学生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有没有不慕名利,保有清高的人?现代社会还有保持一份清高的必要吗?﹙结合文章结尾一段﹚

课堂辩论:

当今社会需要“清高”吗?

正方:清高是一种精神食粮,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不可缺。

反方:清高是一些文人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若人人都消极避世,社会将如何发展,当今社会要不得。

教学分析: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广阔的认识自我与社会的空间,积极阐释和交流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

小结:      当今社会鼓励人尽其才,青年人应积极投入社会,但同时也别忘了保有清高的境。屈原为此高呼“举世皆浊,惟我独清;举世皆醉,惟我独醒”,陶渊明为此大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清高人甘于清贫、忠于信仰。当今社会官场得志的人品一品清正,品一品孤高;商场得利的人品一品清白,品一品知识的才清。

六、总结阅读哲理散文的阅读、鉴赏的方法技巧。

(一)通读文本,通晓大意,化面为点、连点成线。

(二)抓住文章突出使用的艺术手法,分析文章内容。

(三)抓住关键语段来理解文章主旨。

(四)审视作者及创作年代。

教学分析:学生总结阅读哲理散文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教法与学法实现融会贯通。

七、做练习。

    给《说树》散文阅读题的答案(04年高考题),让学

生体会读不懂文章给作题带来的困难。

教学分析:指导练习,试用方法。

教案设计依据:

1、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要求,设计教学要挖掘的问题;

2、根据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培养,特别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本教案问题设计在解读文本内容时问题采取层层深入的连环问题,逐渐加大探究的难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3、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高二的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而且要有自己的评价和见解,适合于拔高能力,而且理解力偏强,所以课堂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一篇文章的解读,相应的辅以练习。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漫话清高,金开诚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漫话清高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