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M >> 漫话清高 >> 正文

 

漫话清高(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独特的概念——“清高”。培养对文化现象的评判能力。
2.了解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旁征博引的“漫话”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思考,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
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解决办法
1.诵读感知,把握作者思路。
3.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
预习,诵读。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人
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一词评价他人。“清高”为何意?在这一课里,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二、感知
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将全文浏览一遍。
三、精读
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出文章的线索,提炼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找出课文中写到的许由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的例子,说说作者举这几个例子分别想说明什么问题。
许由和陶渊明的例子说明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人通常被评价为“清高”。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于为人君;陶渊明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
李白、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李白的例子证明标准的严格,孟浩然的例子证明标准的模糊。这种标准的不确定性,说明“清高”不是一个非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得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2.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了下来。没能发财致富的人自视清高,至少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人如果讲一点清高,被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有生命力。
3.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
文章开头为我们分析了“清高”一词的含义,接着举出许由、陶渊明的例子来说明古人对“清高”的理解。许由有君临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于为人君;陶渊明有才艺,可以作为做官的资本,却辞职归隐。通过这两个例子,作者说明了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行为和思想。清高的人一般不趋同于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因而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即所谓的“富”和“贵”)。又因为这些人都具有常人不及的才能,所以在历史上人们一直以“清高”二字来褒扬他们。接下来作者又举李白、孟浩然两例,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李白和孟浩然都因为诗才而有很高的知名度,都不被君王重用。李白是因为用世之心过于急切,缺乏恬退风度而不够“清高”标准。孟浩然归隐后有恬淡之心,却也不是世所公认的“清高”样板。这表明世人用于界定“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作者以这种标准的不确定性证明,“清高”在传统文化里并不是一个必须弄清楚的概念,它只代表着一种不从众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见“清高”算不上是一个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更算不得是对一个人的较高的评价。最后说到“清高”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无论富贵与否,人们都乐于用“清高”来装点自己。“清高”的概念继续被人有意无意地维护着。
 四、品味
1.重点语句
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不同于前一课作者鲁迅的锋芒毕露。作者是以含蓄委婉、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观点的。通常是在所举的事例后加一些议论性的反语,欲擒故纵,似褒实贬。比如,文中叙述完“许由洗耳”的例子后说道:
……唐尧是人人称颂的圣君,圣君是因为给天下人办了好事所以受到称颂;然而他所选的接班人却不愿为天下人办事,不愿办事却同样受到称赞,真不知是什么道理。
诸葛亮等人的例子后面还有:
……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当然,历史上对这些人的评价之高是远非清高二字可比的。
又如,陶渊明的例子后有一段话:
……至于那些才艺是否适合做官的要求,古人往往是不加深究的。在他们心目中,好像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这样的语句中。
把文中类似这样的语句挑出来,结合例子仔细玩味才能够体会出作者的观点。
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难理解的或是关键的语句,师生确定一些需要共同讨论的语句,讨论这些语句的含义,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诸如:
——清高的“清”,意思比较明白,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至于“高”的含义,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是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
——道理虽然说不清,但关于许由的美谈却事实上给清高规定了一个模式,即凡是显贵的人是不大可能得到清高之名的;后来显贵又扩大为富贵,即清高是与富贵无缘的。
——不过,从陶渊明这个清高模式来看,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固然决定丁他是否有清高之“实”;但如果在“实”之外还能享有清高之“名”.那就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行。
——清高是褒义词,但也刁;算很高的评价,然而古人评定清高却又是相当严格的;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相当模糊。
——至于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种种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从抽象的道理上说,清高与市场经济几乎是绝不相容的,但实际情况却使人感觉到清高概念所包含的某些内涵,其价值趋向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正反互补思想的奥妙。
2.艺术特点
举例丰富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所举的例子往往是正反对照。“许由洗耳”是一个主要的、正面的例子,写得比较详细。其后紧接着举出诸葛亮、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人的例子,都写得较为简略,是反例,作为许由的“清高”行为的对比。李白与孟浩然两例也是对比,一个证明‘‘清高”标准的严格,一个证明它的模糊。在李白的例子中,作者又举出一些互为对比的诗词,证明李白自身对权贵态度的矛盾,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句的对比。
五、诵读
带着新认识重读课文。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二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对“清高”这种历史文化现象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结合现实社会情况对它的内涵进行新的阐发。
2.课外选读、鉴赏《语文读本》中的散文。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漫话清高,金开诚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漫话清高(人教版高二必修)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