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通过整体阅读,对课文作综合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了解诗歌欣赏的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设想
1、这又是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指导性文章,全文内容看似庞杂,但并不难懂。
2、课文所引诗歌很好,不妨作理解文章内容的切入口,理解了这些诗歌,也就读懂了课文。
3、如何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是课文重点。
4、可设计题目让学生作一个探究性作业,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理解《我和世界》诗内容:我走入世界/我失了自己//我找回了自己/同时,失了那世界/(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是理性思考范畴)
2、理解辛弃疾“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这需要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是情感范畴)
3、说一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内容。(这需要想像)
归纳:读懂诗歌,要用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却理解和想像。
(这个导入虽长些,但很有作用,这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意思,这里先提出,是让学生有个总体印象,然后到课文中却验证)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抄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
1、(1-5)用例子说明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2、(6-13)具体说明怎样进行再创造:泡、找、进、猜、补
四、艺术精讲 精心质疑
问题:(1)什么是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
(2)文中以《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那拉一首》为例,说明诗歌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但三例的说明是层进式的。这三例分别和共同说明了什么?
(3)、既然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这种想象、再创造,作者加以了精辟的分析,概括起来共几个字?分别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的?
(4)、什么是诗歌欣赏中的“泡”?提倡“泡”的原因是什么?“泡”有哪些具体内容?
(5)、什么是诗歌欣赏中的“猜”?提倡“猜”的原因是什么?“猜”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1.怎样理解诗歌的“朦胧美”? 棵究学习:从语言的角度看,由于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含蓄,往往“避开直说”,“以少量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跳动性很大”,所以,有些诗歌的字词句所表达出来的意思难以清晰地把握;从时间的角度看,有些诗歌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很远,反映在诗歌里的风俗人情、社会形态、政治典章、经济文化等,现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读者的角度看,不同的读者,由于其修养、个性、经历和感悟等不同,所以对诗歌的理解也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如何体验诗情? 探究学习:要体验诗情,就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要“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要感受诗人的生活、体味诗人的心情、联想诗人的处境、追求诗人的思想轨迹。读诗,“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如果说,作为读者,读诗时无法通过诗的形象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那就谈不上欣赏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怎样品析诗歌的空白艺术? 探究学习:诗歌形象“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读诗有时难免要“猜”。“猜”的内容正是诗歌“有意”留下的“空白”,它能使欣赏者在“创造性的艺术欣赏”中获得“愉悦”。“空白”在画艺中称为“留白”,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即指此。留出一定的空白,诉诸读者的想像,也是诗人的常用手段之一。诗的“空白”是以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想像为依归的。一般地说,“空白”的手法有意象空白和结构空白两种。诗词所构创的意象并不连贯,或由实人虚,或以虚现实,为读者提供联想的线索,但又留出一定的空间让读者通过“综合性思考”加以填补,从而获得丰美完整的意象。这种留白称为“意象空白”。 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写“恨”,这是“虚”。恨什么?恨昨夜一梦。梦什么?梦见的是上苑美景,有什么可恨呢?于是留下一片空白,引发读者由梦境去想像,去吟味思索出旧时盛况的背后所隐藏的极愁极恨。诗词的语言“跳跃性”很大,句与句之间往往是间断的,这间断的部分,就是为读者的想像留下的回旋的空间。这种留白称为“结构空白”。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试问卷帘人”,问什么?未知,成为“断脉”。“知否,知否?”又未答,意脉又“断”。最后推出的“绿肥红瘦”无限凄怨,却又妙在含蓄。这种由“断”而造出的传神之美,实在是诗词独有手法。 4.浅谈“诗的审美教育”。 探究学习:“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而言。”读诗,就是要挖掘出诗中的审美意蕴,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再现绘画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是诗歌的显著特点。读诗,就要通过想像,读出诗作中极富画面的层次感,极富画面的色彩感,从而获得鲜明的视觉印象,获得美的熏陶。领会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天成、高度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如读曹操的《观沧海》,就要领会诗人抒发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意境。品味语言美。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形象生动,“语言美”是诗歌的特点之一。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饱含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的千古名句,都是诗歌语言的精华,让人百读不厌。体会韵律美。诗歌,特别是律诗,形式固定,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要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就要不断地吟读,不断地体味。 5.古诗,为何让人百读不厌? 探究学习:古诗,经历过时间的淘洗,其存在的价值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古诗,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读古诗,能“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华”(祝勇语)。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距离的。有了时间距离,古诗所焕发出的生命力,才使我们的心灵获得无限的震撼。
二、依次读课文所引的诗歌9首,叫学生讲讲自己的理解,老师加以补充说明。
1、《长干曲》:男女青年之间和谐、愉悦的关系,也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美好感觉。
2、《沙扬娜拉一首》:用一个典型的细节,表现了东方女性的内敛、含蓄美。
3、《老马》:象征性。
4、江河《祖国啊,祖国》:锁链、刚死的儿子,意象惊心动魄,情感强烈复杂;骄傲、苦难、抗议,内涵丰富,引人思索;感觉很沉重。
5、《枫桥夜泊》:引人想像;为什么能听到钟声,因为夜静,更因为失眠;为什么失眠,可能是由于……。(这也是一首虚实结合的好作品,可以用来复习)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多少愁呢?去看那日夜不息的东流水吧!还可结合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引发人的无尽想像。
7、《口供》:“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什么意思。伟大和卑俗是人身上的统一。
8、艾青《启明星》:形象说明先行者。
9、《夜雨寄北》:用想像把大范围里时间和空间中的人事结合起来,产生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富于美感。
三、再概括强调:
所谓的“泡、找、进、猜、补”还是太繁,不如概括成一句话:用生活、情感体验去理解和想像。
四、学以致用: 第一首: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猜想一下,这杏园主人是何等人物? 2、综合诗中的细节描写 ,体味一下诗人的性格情趣。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绘了怎样的形象和意境? 学生思考,讨论,试回答。 归纳方法:“泡”和“猜”时,一定要尊重诗作的语言实际、形象特征、艺术特点和诗人的情感逻辑,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合理的阐发、补充、推断。 第二首: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思考:1、谈一谈这首诗讽刺的现象。 注意“荔枝”这一意象在诗中的特殊作用,只有了解荔枝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诗。 2、第三句中的“笑”字,在这里既然不用考虑押韵,为什么不用“喜”或“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笑,让人想起战国时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幽王为博bao姒一笑而失天下,这里,诗人是以杨妃之笑来比附bao姒之笑,都含有对君王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慨叹。 (这一环节引导得好,会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并为之深深慨叹,从而明白诗中用词的妙处) 归纳方法:诗歌的写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泡”和“猜”的基本依据,一定要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甚至个人情感,在现有词句的基础上,合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浣溪沙(晏殊) (作者: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婉约派词人。早有文名,入仕早,仕途通达。)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第一步“泡”: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和思考?它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对人生苦短,光阴易失的感慨。情感哀婉忧伤,有种淡淡的惆怅和失意。 第二步“猜”:你感觉诗人当时写此词的情景是怎么样的?或者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作此词的? 明确:一手持杯,一边听着家姬的歌舞,一边浅斟低唱。 晏殊是北宋太平宰相,一生富贵,不知愁苦,常一边观景,一边赏乐,得意地说:“穷儿家哪有此景致?”上天对他特别有恩,但只有这时间,人生,他却无法得到格外恩赐,人与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平等的,所以他叹的不是一人的愁,而是所有人的共同感觉。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山,天寒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思考1“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表现怎样的意境? 思考2“猜”:结合诗人的其它诗作,说一说诗人所追求的境界是什么? 甜蜜的复仇(夏宇)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诗词鉴赏歌诀(胡编) 诗词鉴赏莫着急,也有方法可循依。 弄清作者和背景,疏通词句和标题。 抓住字词深挖掘,联想想象要合理。 诗中感情别误解,语言表达要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