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教学设计
|
《我想》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儿童诗两首》是人教版课标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第一首《我想》,作家高洪波以儿童的视角,抒写了儿童春天里的想象,表达了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第二首《童年的水墨画》,表达了儿童世界处处皆美景。两首诗适宜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性阅读和仿写儿童诗。教学时,可在课内完成《我想》的读、赏、创,《童年的水墨画》则放到课外,实现迁移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环节设计: 师: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草长莺飞、遍地春光;春天,是个想象的季节,神游四野,上天入地。在春天里,你会想象些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想象春天实在的景物。)
2、点拨入题: 高洪波是个著名作家,他以《我想》为题,写出了一个孩子春天里的美好想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儿童诗两首》的第一首《我想》。 二、初读,感知内容
1、环节设计: 师: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比较重视把诗泉州市地读下来,不很在意对诗歌的感受。)
2、点拨策略: 引导学生一节一节地体会: 在美好的春天里,“我”把自己想象成什么? 三、再读,体验情趣
1、教学环节: 你能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学情预估:学生一般能说出诗的大意,但不容易体会诗中的情趣。)
2、点拨策略: 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老师引读课文,用语言描述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想象世界。 师: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了桃枝上……(读第一节);旭日、和风,垂柳拂岸,“我”想象自己的脚丫接在柳树根上……(读第二节);春天是放风筝的季节,蓝天白云,风筝飘飞,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我”把自己的眼睛装在风筝上,体验春天的快乐……(读第三节);阳春三月,绿草成茵,花繁似锦,“我”把自己想象成了大地……(读第四节);我是个向往自由的孩子,也是听话的孩子……(读第五节)。 四、三读,鉴赏表达特点
1、环节设计: 师: 只要找到窍门,我们也可以当小诗人。作者的小窍门是什么?大家看看每一节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想象,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的变化,有什么变化?
(学情预估:学生对把自己的什么部位变为什么,容易局限于课文的事物,要把打开思路作为指导重点。)
2、点拨策略: 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还有干旱的大地、混浊的河流、沙尘暴,社会治安、国家安全等也可以触发我们的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 五、学习创编,合作交流
1、环节设计: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
(学情预估: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是学习创编的难点。)
2、点拨策略: 可先以老师的“下水文”指导: 这是老师写的两节诗,请同学们评一评,诗以什么为凭借,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描述了怎样的情境?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模仿创编,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上交流。 六、迁移课外,拓展学习
读《童年的水墨画》,写一首小诗。
【附“下水文”】 我想 (一)
我想把小手, 化作三秋桂子, 飘香宇宙, 连嫦娥也频频回望。
我想把脚丫, 化作潺潺流水, 让母亲河 永远载舟远航。
我想把眼睛 化作中秋的月亮, 榕树下的孩子我想把身体 化作肥沃的土地, 让西北部的不毛之地, 也有小麦的芳香。
我想 (二)
我想把耳朵, 高高地悬挂空中, 时时提高警惕, 让犯罪分子无处躲藏。 【教学说明】
本教学设计比较充分体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是略读课文,按常规只要读一读,大体领会诗意即可。但两首儿童诗除了意境优美,适宜引导鉴赏性阅读以外,文本的多元想象的特点,又特别适合模仿习作。因此,教者课内教一篇,引导学生读、赏、创,课外自学一篇,实现迁移性学习。
在教学设计上,“环节设计──学情预设──启发策略”的教学程序安排,既做到充分预设,又为课堂生成预留了自由的空间。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我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我想》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儿童诗两首》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