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教学目的:1、了解世界伟人罗素,感受其博大而崇高的情怀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理解罗素的三种追求
2、理解三种追求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前面我们学了世界伟人富兰克林的美腿与丑腿,文中作者引导了我们应当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相信读后能给大家很多的启发和感受。今天,我们将有幸走进另一世界伟人-----罗素和他的《我为什么而活》
学生讨论: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罗素的人生追求)?
明确: 渴望爱情
寻求知识
同情苦难
2、学生思考:本文的结构形式?
明确:总-----分-----总 这种结构形式是写作尤其是议论文写作值得借鉴的
三 、具体研析课文
1、 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注意:这里的爱情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也指亲情,友情,同事情等等,它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爱世界……从大的方面来说,它指的就是爱。爱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有了爱,生命才有了春天,世界也因此变得万紫千红。
2、“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正是作者的第二个追求。因为他渴望了解人的心灵,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思考:这些知识可以分为几大类?第三段最后一句的“这方面”指的是什么?
明确:①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前者如生物技术和航天技术;后者如文学,宗教等。 ②这一方面指的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简介作者罗素(1872---1970),98岁,在将近一百年的生涯中,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他在哲学,数学,伦理,宗教,文学,政治和社会学等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建树。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爱情和知识把作者引向天堂,可是同情心总把他带回尘世。(承上启下)
①思考:世界的苦难有哪些?
自然灾害:火山,地震,2004印度洋大海啸,前一阵子美国的飓风,以及现在闻“禽”色变的禽流感等等,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多少有些脆弱,有些无能为力。
人为苦难:痛苦,孤寂,贫穷,饥饿,战争等等多少可以避免。现实的世界使罗素痛苦,他希望减轻这些痛苦,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二战时,1918年,罗素曾经发表反对战争的演讲,被英国政府逮捕,地第一次饱尝了铁窗的滋味。1961年,已89岁高龄的他又因参加了反对政府的静坐,又一次身陷囹圄。就在逝世的当天,他还在为以阿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而忧心冲冲。
②思考:罗素是否为一己痛苦而痛苦?这种不为一己痛苦而流泪的人,还让我们想到了第三册的哪篇课文中的哪些人?
《泪珠和珍珠》 流泪的观音和滴血的耶稣
观音愿承担世上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耶稣为解救整个人类而被钉死在十字架 他们都是大我的泪。观音,耶稣和罗素的爱像山一样高,像海一样深。博大懂的情怀。崇高的人格。
琪君曾经说过:“不为一己而为大众流的泪是泪的最高境界。”那么今天我也要说:“不为一己而为天下苍生的痛苦而痛苦的痛苦是痛苦的最高境界。”
四、 把握三种追求的关系
同情人类苦难是作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的真正动力。他渴望爱情,因为那里有天堂景象
的神秘缩影,那里是一切真善美的存在,是人类理想的境地;他追求知识,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都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而且,文章最后写到“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值得为它而活着 。如果再有机会,我还乐意再活一次。”这是多么的崇高!多么的伟大!
这体现了一位思想家的良知,或者说对人类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论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能力的大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象罗素,在减轻人类苦难、不幸时,虽说无能为力,但他尽力了,这就已经足够。
五、 课堂小结
在罗素的面前我们无疑是渺小的,不论是就他的成就,还是就他的人格魅力。相信学了这篇课文对大家有很多的启发和感触,接下来就请大家谈谈自己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了这篇课文以后,都能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不懈的追求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六、 板书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我为什么而活着 追求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 崇高而博大的情怀
社会科学知识
同情苦难 减轻痛苦
拯救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