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国外 >> 篱笆那边 >> 正文

 

狄金森《篱笆那边》读后感

  《篱笆那边

            狄金森(美)

       篱笆那边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作品一)   《别放弃你的莓》
                05届高二 肖罗雅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不知道狄金森诗中的那位孩子是否爬过了篱笆尝到了甜美的草莓,但我知道我曾经多次放弃了我的“草莓”。我的同伙们也是如此。只是为了怕“弄脏了围裙”,怕受到“上帝”的责骂。面对“草莓”,我们犹豫了,屈服了,放弃了。我们放弃了“莓”,也放弃了保持自己的天性。

  从小时起,我们便受着 “上帝”的约束,“上帝”便是权威与规范。我们被要求循规蹈矩,做听话的孩子,世人眼中的乖孩子。为此,我们失去了孩子们应有的权利——恣情快意的玩耍。长大后,我仍多次看见年轻的父母们将兴高采烈玩泥巴的孩子拉回斥责。为什么?因为“皮孩子”、“脏孩子”是惹人厌的,将来也一定是“没出息”的。可是那些父母们是否想过孩子的心情?父母当初也是孩子时,想必同样乐意自由地玩耍,而不愿做什么干净的“小绅士”、文静的“小淑女”吧。孩子是弱者,孩子们的反抗不会有任何用处,于是他们只能渐渐放弃追求那无拘束的玩耍。

  为此,我们还失去了自由、活跃的思想。学校中,多少思维开阔想象丰富的学生在“标准答案”的束缚下变得越来越呆板。为什么?因为我们要使自己的思维“正常”,因为考试时答案“唯一”。我们的“奇思怪想”是不合常规的,不合“答案”的,即使“答案”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我们也得遵循。因此,我们渐渐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可是,“上帝”们啊,难道你们从未有过对真理的渴求之心吗?

  因为“上帝”的束缚,我们还会放弃更多。然而,当我们不再记起自己的本性,我们的人生还会真实吗?其次,如果“上帝”是“本真”的上帝,他一定也曾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性。压抑本性而把自己放在“权威”、“正统”位置上的,则一定是“伪上帝”。而当我们有朝一日也拿起“上帝”的教条时,我们便也悲哀地变成了“伪上帝”。

  人的本性是最高贵的,最宝贵的。我亲爱的“上帝”啊,请记起你的本性,记起我们的本性,——一起去努力摘取那甜美的莓吧。

 

 

(作品二)    《理性高于本性》
                05届高二 姜逸

  狄金森的小诗《篱笆那边》所表达的观点无疑为“人的本性像上帝一样至高无上”。对此,我不敢苟同。我个人认为,理性比本性更重要。

  首先,作为“人”,必须具备理性人格。光凭“本性”处世,是不能分清是非对错的,也便不能成其为“人”。比如说刚出生的婴儿,他的一切举动神态,只不过出于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本能,他要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被灌输理性思想,并通过他的主体作用而形成理性人格。只有具备了理性,他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目的不择手段,那不是人,只是动物。“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草莓很甜。假如我是小鸟,我会飞过去,吃掉草莓;假如我是老鼠,我会钻过去,饱餐草莓。但是我会这样做吗?不,我不会!因为我是人。我需要知道篱笆那边的草莓是否有主人,我擅自爬过篱笆吃人家的莓应该不应该——这正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呀。

  其次,社会的进步也靠的是人的理性。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恰恰是人类由本性向理性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由刚开始的野蛮逐渐走向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了道德规范,有了法律制度,这些都是社会文明的表现,这就是“上帝”对人的“本性”所可能带来的错误行为的约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也悟出了许多具有道德意义的哲理格言,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内省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些哲理格言,闪耀着人类理性智慧的光辉,人类正是在理性智慧的光辉照耀下不断走向文明与进步。

  再次,理性地看问题要比靠本性看问题更加全面,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初不能理性地分析中国社会的复杂局面,就不会有正确的战略方针,也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所有的科学的成果,也都是在理性地看待问题的基础上取得的,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

  如果说,伦理规范是对人的思想禁锢,那只能说明伦理规范本身还有不够理性的地方。假如伦理规范确实存在这样的缺陷,我们就不应该只是盲从,而这恰恰又是一种理性态度。社会的发展总是趋于理性伦理的,试想,如果没有理性伦理,那将是一个小偷当道强盗横行的社会,将是一个充满偏激思想和危险行为的社会,社会也将不成为社会而倒退回原始丛林。

  “上帝”之所以高高在上,是因为他理性,是因为他是真、善、美的象征,是维护公平与秩序的使者。人们在“上帝”的引导下更理性地处世,世界也就不断进步。如果“上帝”也像孩子一样翻过篱笆吃莓,那么每个人甚至每个动物都可以自称“上帝”,则“上帝”也就成为“动物”的同义语了。

  我也承认,本性也是一种美,是一种自然美、存在美、不加任何修饰的纯洁美,但如果本性没有理性的约束而酿成某种悲剧时,它就无美可言了。理性永远高于本性。

[教师点评:

“读后感”写作训练,属“供材作文”范畴。一般说来,“供材”(阅读文本),便规定了作者的“发感”范围和立论角度。不过,这并不代表对“供材”意旨只能认同不能质疑。科学合理地逆向思考,变换角度审视“供材”,倒往往体现出创新思维的光彩。这两篇“读后感”,就同一阅读文本生发出截然不同的感受,都不仅能“成理”而且很“大气”,相信会对中学生读者有所启迪。         (指导教师:夏坚)]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篱笆那边,狄金森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狄金森《篱笆那边》读后感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