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卫·科波菲尔与亚瑟·潘登尼斯
|
大卫·科波菲尔与亚瑟·潘登尼斯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1812~1870)的长篇小说,带自传性质;《潘登尼斯》是萨克雷(1811~1863)的长篇小说,也带自传性质。带自传性质的小说当然不能当作自传读。大卫·科波菲尔的故事比狄更斯本人的生活更波澜起伏,亚瑟·潘登尼斯的故事则比萨克雷本人的生活更平淡无奇。 一、父母 狄更斯幼年父母双全,直到他写作《大卫·科波菲尔》时,父亲仍然在世。而小说中的大卫是遗腹子,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衣冠禽兽。回想狄更斯笔下那么多孤儿或孤儿出身的角色,难怪人们推测他自己的童年是在寂寞孤独中度过的。如果小说中的密考伯先生确实是狄更斯以其父为原型塑造的,那么从密考伯沉默寡言的大儿子身上,我们似乎能够看到狄更斯本人的叛逆性格。 萨克雷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在《潘登尼斯》中,主人公亚瑟也是幼年丧父,但是母亲没有改嫁。而且萨克雷笔下的寡母形象,总是为了孩子不肯再嫁。这究竟是因为萨克雷在刻意掩饰自己内心的伤痕,还是因为他的母亲与继父确实给了他双亲的关爱呢?假如《钮可谟一家》中的钮可谟上校,这个表面严厉而内心慈爱的父亲形象,真的是萨克雷以继父为原型塑造的,那么后一种猜测也有可能成立。 二、教育 狄更斯几次辍学,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在小说中,主人公大卫在姨婆的资助下完成了中小学教育。可以说,作者通过小说弥补了自己的遗憾。 萨克雷少年时幸运的多,不仅读了中学还上了剑桥大学,但是他自己没有珍惜,大学只上了一年,没有通过考试。在小说中,主人公亚瑟重读了一次,补考通过,取得了学位。作者也算弥补了自己的遗憾。 虽然两位作家都主要靠自学成才,在小说中,他们都批评了当时学校中的不公正现象,但是对于公共教育本身,两人都是赞成的。 三、朋友 在小学时,大卫·科波菲尔结交了两个朋友。他崇拜的风流倜傥的斯提福兹,后来却做了伤害他的事情;以前毫不起眼的爱画骷髅的汤姆·特拉德尔,后来却成了他一生的朋友。 在大学里,亚瑟·潘登尼斯结交了终生的益友沃林顿。这个人物的身上,寄托了作者本人对完美男性的想象、对人世的悲观,还隐藏了他的秘密爱情。 四、爱人 尽管在小说里,大卫·科波菲尔最后在艾妮斯的怀中找到了幸福的归宿,大多数读者喜爱的却是朵拉。狄更斯现实生活中的妻子既不是朵拉也不是艾妮斯。朵拉的情节可能来自狄更斯无果而终的初恋,以及狄更斯妻子的一个妹妹在17岁不幸夭折。尽管狄更斯曾经深爱自己的妻子,但是在他40岁左右,婚姻以分居告终。 在小说里,亚瑟·潘登尼斯最后在露拉的脚下找到了幸福的归宿。在现实生活中,萨克雷自己扮演的却是沃林顿的角色。他的妻子在婚后不久患精神疾病,余生在精神病院度过。他与一位朋友的妻子产生感情,但这只能给他带来更大的痛苦。 萨克雷在《亚瑟·潘登尼斯》里反复强调,年龄、地位、情趣、智慧不相匹配的男女不宜结合。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里得到的结论与此相似。爱情需要现实的基础,这是身世不同、性格迥异、却都在情感生活中遭遇不幸的两个男作家共同的意见。 五、事业 大卫·科波菲尔对文学的爱好,是从他幼年阅读父亲遗留下来的大量书籍时培养的。狄更斯本人可能也是如此。 亚瑟·潘登尼斯对文学的爱好,也是从他幼年大量阅读书籍时培养的。萨克雷本人可能也是如此。 大卫放弃法律行当,从新闻速记工作转行写作,他的成功大约是狄更斯本人的写照。狄更斯凭借《匹克威克外传》连载一举成名,时年仅21岁,从此事业蒸蒸日上。 亚瑟也放弃法律行当,从报纸编辑转行写作,他的成功未必是萨克雷本人的翻版。萨克雷青年时家道中落,自己一事无成,直到 37岁才凭《名利场》的出版改写命运。 有趣的是,狄更斯自幼吃够了贫穷的苦,以致成名后对金钱依然锱铢必较,可是他在小说中却绝口不提大卫写作所得的稿酬收入;萨克雷年轻时花钱大手大脚,人到中年才靠卖文求生,他倒是在小说中透露了亚瑟的第一笔稿酬是能引来文学青年眼红的大数目。 六、主人公 人们经常把狄更斯与萨克雷放在一起比较,却不大见到比较两位小说主人公的,也许是我读的东西太少吧。尽管科波菲尔不是狄更斯,潘登尼斯也不是萨克雷,他们身上毕竟暗含了作者本人的DNA。早慧的大卫或许是狄更斯对自己人生的自诩,孱弱的亚瑟大体是萨克雷对自己人生的自嘲。 我们并不是因为爱作者才爱主人公,恰恰相反,因为喜爱大卫,我们才想多了解狄更斯的生平,因为喜爱亚瑟,我们才想多了解萨克雷的身世。那个屡经磨难却从未放弃追求幸福的大卫·科波菲尔,那个沉迷名利而终于幡然悔悟的亚瑟·潘登尼斯,他们在读者的心目中是那样光彩,以致替代了作家们本人的形象。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大卫·科波菲尔与亚瑟·潘登尼斯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寄感 |
下一篇文章: 狄更斯的故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