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卫·科波菲尔》散记
|
《大卫·科波菲尔》散记 西门凉箫 这是一本传记性质的小说,太长,一直没有兴趣翻开它来。因为,我一直具有太长的小说便是不好的小说这样一种暗在的美学逻辑和简单的是非标准。以前,某个猪年狗月的一天,我的一位文学启蒙师长,曾经正色地建议我阅读它。 猴年马月的这一天,读完《大卫·科波菲尔》我打了个饱嗝,对着明晃晃的日光我揉揉眼睛。个人感觉,这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尽管狄更斯在小说中的极为流畅的叙述和令人叫绝的细节描写以及小说主人公的幸福结局使该小说怪怪地产生了一种“情节虚拟”的效应,从而使阅读者产生疑问,也许或多或少地弱化了作为传记小说可能给人带来的更大的心灵冲击。但是,若从纯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前者也许正是这部小说最为闪亮的地方之一,而后者则是作者经历了郁闷和凄凉的童年生活后心中产生的对人文关怀和幸福的呼喊的自然反映。整部小说中,优美的文字贯穿始终,且风格一致,毫无松动懈怠之处,这种语言的紧凑和统一拿现代文学的眼光来看,也许被视为呆板,但我以为,这其中也许存一种美学于其内──毕竟我们在承认多元化社会的同时,也要接受多元化的叙述方式和文字风格。同时,在如此长的篇幅下,能做到不开一下小差如斯,足见狄氏写作时精力之集中,也足见其功力。 整体而言,小说的前半部分更为精彩一些。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作为遗腹子出生这通篇开始的第一章,落笔伊始即获成功,凄凉和辛酸,噱头极为自然不留痕迹,引人入胜。黑夜中独自躺在墓地中不久前才去世的父亲,刚刚失去丈夫又面临生产的无依无靠的美丽娇弱的母亲,寒风中明灭无常的炉火,夜风中如狂风暴雨中的破船一样摇摆不定的鸦巢,未出世便丧父前途未卜的孩子,组成了这样一幅图景,灰暗冷调画面中交织着散发出人性味道的圈套和阴谋,既为整部小说定下了基调,为未来的情节展开留下了宽阔的空间,又巨人抓柳枝般抓住了读者,使你愣是要伸长脖子将脑袋往里钻,由此可窥见大师老练阴险技巧的一面。精彩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尚未展开,你的眼光就胶到了书页上。接下来,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母亲改嫁给摩德斯通先生,幼年的科波菲尔随即被虐待和遗忘,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他的悲凉的童年生活就此拉开序幕,在老佣人辟果提的海边小屋、在伦敦莎伦学堂、在其继父的小批发店里、在灰尘弥漫的斗佛大道上,童年的他经历了他太多的感叹、虐待和艰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这个阶段情节进展十分舒缓平稳,人物刻画细腻丰满,合理自然。这一方面得益于狄氏为此而作的多年酝酿,也是作为传记小说之单线结构从而能有充分时间和空间集中着笔之使然。在此小说的这部分空间,出现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精彩片断。我喜欢科波菲尔在莎伦学堂的整个情节,但是,将它与图尔尼埃的《杞木王》中阿贝尔·迪弗热的圣克利斯托夫中学生活的精湛写作相比,我更喜欢后者的叙述方式和惊人力度。我特别喜欢麦尔先生为济贫堂老妇吹笛子,科波菲尔从批发店逃出去寻找其姨婆贝西小姐以及马莎与爱弥丽分别这几个片断的叙述,我读到它们时,如同突然间被雷击,生物学的我、社会学的我和宗教学的我好像变成了散伙哥们,身体溶进了梦里,思维落入了书页,灵魂飘在空中。这种分解恢复合并后,我拼命咽了一下口水,心里实实骂了一声,奶奶的,小说看到这个分上,人似乎变成了仙了。 小说后半部分稍有逊色,在这部分里,只有关于马莎的一段使我心灵为之一震,其余似乎未留下深刻印象。大师沿袭了前半部分面面俱到小人书式的做法,但是人物的刻画尤其是情节的设计被镀满了理想而幸福的金边。大师此时似乎中了邪,一贯冷峻的笔下刮起了温暖的春风,他脑海中的那些航船一个劲地拉起了顺帆,使人看得疑虑重重。在这里,令人赞叹的、潇洒放松优美的文字依旧,但过分理想化和意念化之理念使人物显得有些单一和苍白。从而,弱化了小说在前面建立起来的力度。也或多或少摧毁了读者对这长篇大论的阅读信心。这使我突然想起大师的另一部力作《双城记》,尽管狄氏个人坦言“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爱这一部。”但是,我觉得,从艺术角度而言,《双城记》似乎更好一些。当然,或许作者对于小说后半部分的设计与其个人童年心理和路程有关。但是,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打拚,科波菲尔获得了爱情事业的美满幸福,而读者如何呢?仅仅是为此而大喘了一口气而已、而已。 尽管这部小说人文、道德的写作基调与同时代的英国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无有二样,但是,大师采用的以人物刻画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做的十分成功。正因为如此,小说中许多人物在大师的笔下栩栩如生。如,童年时期科波菲尔、时时遭遇麻烦但总是坚信发财的机会即将来临乐观的密考伯先生、喜欢炫耀子虚乌有的高贵娘家的密考伯太太、冷酷无情的摩德斯通先生、阴险奸诈工于心计的希普、富家公子斯提福兹。但是,个人觉得,也有些问题,譬如,科波菲尔的姨妈贝西小姐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但是,感觉她的刻画缺乏逻辑性,出场时,其给人冷酷刻薄之感,但是,大师在后面将其刻画的过于人性化,中间缺乏合理的过渡和说明,其对科波菲尔的慈祥的接受显得过于匆忙,没有给读者以心情转变的足够的时间,这就造成同一人物的个性前后脱节,使人产生疑问。而科波菲尔前后两位夫人朵拉和艾妮斯则因显得过于理想化而缺乏活力,前者仿佛泥娃娃,而后者一如圣母。说来奇怪,小说读完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上述人物,倒是小说中的几个边缘角色:麦尔、马莎、爱弥丽。这些人物出场时间不多,狄氏对其着笔很少,但是,这些人物却极具穿透力,读到他们之时,我心灵突发的闪电一如烙铁,将这些形象一个个烙在我的心中。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大卫·科波菲尔》散记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都云作者痴 |
下一篇文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狄更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