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审美赏析
LIBAI《XUANZHOUXIETIAOLOUJIANBIEXIAOSHUSHUYUN》SHENMEISHANGXI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李白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之饯别而写成此诗。“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指李云。全诗如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弃”即“抛弃”。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诗歌起得突兀,作为七言古诗,却以四言、七言迸出,很富有气势。同时,散文句式的运用,形成两句相对的形式,着力于时间之往昔,昔日不可留,今日多烦忧。联系李白的生活,此诗写于“承旨入京”,后又“受谗放归”。“昨日”美好的生活过去了,而今又浪迹天涯,真有不堪回首之感,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在语言上,打破了诗歌的常规形式,不但具有散文式的语言特点,而且形成“陌生化”审美效果。这样,不但易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发挥充分的想象,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且更有助于实现诗歌的审美效果。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长风”即大风。“酣”即酒喝得畅快。“ 酣高楼”即指在谢眺楼上畅饮。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这里,诗人没有延续着写烦忧,而是描写了秋季天高气爽,雁群高飞的辽阔的景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人面对着如此辽阔的景致,为什么不登上谢朓楼去畅饮,不但可以一饮解千愁,而且可以寄情于大雁。这里,不但表现出李白豪放的性格特征,而且也表现出李白登楼思古之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蓬莱文章”即指汉代文章,这里只指李云(秘书省校书郎)写的文章。“建安骨”指建安时期(193-220),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等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动乱时代的社会现实,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世称刘宋时代的诗人谢灵运为大谢,称谢眺为小谢。谢朓诗风清新秀丽。“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指李云)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高深渊博的仙文,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你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这是诗人酒酣之后,文思大开,他想到了汉代恢宏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如今身在谢朓楼,触景生情,不得不想到小谢的诗歌了。这里,诗人列举了汉文、魏诗和小谢等,不但表现了文学史上的风流人物的才气,而且表现了诗人对这些人物的敬仰之情,从而暗示了诗人对李云的赞赏。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览”同“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诗人想到古代这些文人们,情感越发激动、高昂,于是就发出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呼喊。人间不可容,只有上天揽月。在李白看来,“月”是情感的寄托物,在诗歌中,诗人特别钟情于“月”,因而,“月”成了诗人常用的审美意象。寄情于月,这从本质上说,这是诗人对尘世的鄙弃,或许就是逃离现实的表现形式。诗句中的一个“欲”字,就表明了诗人这种愿望。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忧从中来,绵延不绝)就如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诗人想上青天揽明月解除烦忧,追寻自由这仅仅是一种幻想,最终还是回到现实中。面对现实,“今日烦忧”又涌上心头。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表现了忧愁如流水,绵延不断,是砍不断,理还乱。既然这样,那就饮酒解愁吧!然而,饮酒除忧愁反而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抽刀不能断,饮酒不能销,何以解忧?引人思索。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散发”即道士形象,喻指离开尘世,去自由自在过隐士生活,也表现出诗人放浪不羁之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诗人情感一转,认为在这个尘世中,忧愁不绝,与其如此,不如鄙弃,一走了事,落得逍遥自在。这里,“明朝”一词值得深思,眼前忧愁真是无法消除,这里照应了“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因而,诗人将解除烦忧寄托在明朝。从时间来说,承接昨日、今日而推进一步,寄希望于“明朝”。这是诗人李白的希望,但也是李白的一种幻想。“散发弄扁舟”,不但表现出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甘于恬退(安于退让),而且也表现出诗人那种豁达乐观,放浪不羁性格。
总之,诗歌标题表明了“饯别”而始终不直言离别,而是着力于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艺术上,诗歌大起大落,顿挫生姿,回环曲折,表现出诗人李白飘逸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