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S >> 涉江采芙蓉 >> 正文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由欣喜到忧伤的情感变化
2.借助想象和口头作文,把握诗歌意境
3.借小组讨论,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

教学重点难点:
1.诗歌跳跃性含蓄性的把握(抒情主人公的角色变化,以及“涉江”“兰泽”“还顾”等词所蕴含的深意)
2.想象的训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李清照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话把思念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同类型的思念诗。

二、诵读、释义
1.请学生默读,注意课本中的注释
2.检查字词理解
请一学生读“采之欲遗谁”句,正音,“遗”读“wèi”。“遗”的意思:赠送
“远道”的释义
3.抽查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4.老师指导(预设,如果学生评价能分析到最好)
全诗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忧伤”
是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忧伤”的?从哪里开始转变情感?
“涉江”两句是欣喜的,“采之”两句转变情感,变为“失落”,之后伤感情绪越来越重。整首诗情感的变化是“欣喜——失落——忧伤”,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体现出这种情绪的变化。
5.学生再读。(每4小组为一组朗读,比比看,哪个组读得更好)

三、想象面,把握意境
1.指导想象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脑海中自然会出现一幅幅的画面,比如他归家后的生活场景,我们会想象“榆柳”是如何遮蔽房屋的,而“桃李”又是如何摘种在房前的。我们会想象村落是如何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想象炊烟是如何袅袅升起的。《涉江采芙蓉》一诗只有8句话,更需要我们展开想象,去构场景,这样才能深入诗歌,体会到诗歌的味道。
2.学生想象
要求学生闭目想象1分钟。
3.学生展示想象结果(抽三四个学生回答即可)
4.老师指导纠正学生想象不合理之处。
要注意的地方:
“江”可能学生会想象成小溪流、小池塘。“兰泽”可能学生理解成“湖泊”。
注意字词“还顾”“漫浩浩”中隐含的情感,注意“离居”中流露的愁怨。
 5.时间允许的话,老师读自己的下水作文。
6.学生再读诗歌。
四、品味探究
 1.采芙蓉为什么要涉江?难道不可以就近采摘吗?
学生可能会分析到“芙蓉”意象含义。与“兰泽”相比,其他地方的芙蓉不如此地,诗歌如是描绘“兰泽多芳”。
“江”一般是大河、比较湍急的河采称之为“江”,可见采摘的艰难。抒情主人公为什么还要去呢?可见思念的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份量,以至于他(她)可以不顾危险前去采摘。要采就采最好的,才显得情意深重。在湍流的江河中为了心中那个思念的人,不顾一切的独自前去采摘,是多么的惊心动魄。而危险还在后面,“兰泽”是沼泽地,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但主人公仍旧不顾这些,进一步地说明了他(她)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一定是值得他(她)去冒险的。就为这一点执念,我们也得感叹了。
 2.一般古人出远门的是谁?(男子)那么“所思在远道”与“还顾望旧乡”两句是否矛盾?
讨论,选代表发表意见。
古人有赠送花的习俗,无论男女。
或表示留恋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表示爱慕之情,《诗经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西周曲》(《荷塘月色》中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双关。采来“莲子”送给思念的人。
本诗抒情主人公如果理解为女子,那么“还顾”句可以理解为女子对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想象。想象丈夫在远方也与我一样,想念着我,这样就更增添了诗歌的忧伤之情。忧伤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且丈夫也一样。这实际上是诗歌的跳跃性,视角发生了变化。
古人多用这种手法,如李清照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是想象丈夫在外地想念我的名句。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本来是自己想念妻子,却想象妻子在远地思念我。
如果理解为男子,也合情合理。
总之,这首诗把思念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得绵长幽深,让人品之不尽,嚼之不厌。难怪前人评价《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3.课堂背诵诗歌
五、课后作业
 1.巩固背诵这首诗
 2.课后阅读《西北有高楼》


教学后记及反思:
这首诗短小但却意蕴绵长,意境深远。而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情感积淀,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流露出的深沉的情感,是需要琢磨的。
我考虑分为三个步骤,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体验诗歌内涵,一是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的变化,一是借助想象体会诗歌意境,一是通过讨论来探究诗歌深层含义。而想象又是关键,如果学生能想象到位,那么后面的探讨就有了着落,所以必须在学生口头表达过程中,及时予以必要的纠正。
课堂中,学生的想象是让我惊叹的,有的学生想到了采摘的地点,一个广阔的湖泊旁,把这个地方进行了描绘;有的想到了黄昏时分,残阳夕照,一幅凄美的面;有的想到了伫立船头回望故乡的凄凉;有的更绝,想象中融入了角色的转变,说远方的人也在思念着抒情主人公,有的说是皓月当空的夜晚,有的说是泪眼婆娑的悲泣,有的说是凝眉长叹的愁苦。我都吃惊了,感叹学生想象力太丰富了。
学生的想象中抒情主人公恰好有区别,有的认为是男的,有的认为是女的,恰好为后面的探究做了铺垫。而课堂上的变化使得探究的问题也发生变化,顺势改成了“刚才大家的想象中,抒情主人公并不一样,那么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呢?请大家依据文本及所积累的知识,每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而把探究的第一个问题,融入了后面的讨论中。
但是,后来想,是不是当学生想到了角色的转变时,就顺势问这些学生为什么这样想象,是不是更好?这样可以自然过渡到角色的探讨,而且也是建立在学生情感的充分体验上的。
课堂中,学生是想象了很多,但我仅仅只局限于想象,忘记了课前的目标,借助想象,把握意境,对于意境的品味还不够明确,如果能有意识的评价学生想象的内容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或者问学生自己的想象是什么意境,可能更好。
这次课让我对预设与生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都说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但教师体会到的如何转变成学生的自觉体验,也还需要研究。
但是,我又突然没有自信起来,这样设计可以吗?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及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